拍板“决定性作用”提法,成立“深改组”
“没有中央最高领导下决心,很多重大的改革是很难出来的。”
今天看来,在全面深改的准备中,湖北之行,是继习近平考察广东后的又一关键节点。
那次,他不仅在湖北省领导干部座谈会上首次提出改革的五大关系,在随后举行的部分省市负责人座谈会上,又公开提出了改革要研究的六大问题。当时座谈会的参加者包括,湖北省委书记李鸿忠、时任山西省委书记袁纯清、上海市市长杨雄等。
“这被认为是给即将召开的三中全会定调,也给接下来的改革定调。”参加三中全会文件起草的经济学家张卓元对南方周末记者说。
不过张卓元解释,有些媒体认为习近平考察湖北后才形成了“六大问题”,这个说法其实并不准确。2013年4月,三中全会起草小组成立,在玉泉山召开小组第一次全体会议时,组长习近平对整个文件的目标、要求、指导思想做了说明,当时就已提出改革要解决6个方面的问题。
6个问题中,排在第一的是“进一步形成全国统一的市场体系”。最终三中全会在这个问题上实现了重大理论突破,提出了市场在资源配置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而自1992年十四大以后,提法一直都是“基础性作用”。
张卓元回忆,当时三中全会文件起草组在讨论这个提法时,有人感到,一下子提出起“决定性作用”跨越太大,最后是习近平拍板采用了这一提法。“当然这也是起草组大多数人的共同意见。”张卓元说,“但没有中央,特别是最高领导下决心,很多重大的改革是很难出来的。”
起草文件期间,起草组全体会议都由组长习近平亲自主持,一些有争议的问题,也拿到全体会议上讨论,最后由习近平拍板。
“中央还明确提出,三中全会只写改革,纯属发展的举措不写。”张卓元说,2013年11月9日,三中全会正式召开,有中央委员在讨论文件草案时提出,为什么像西部大开发那么重要的发展没有写进全会的文件,原因也就在于那是发展问题。
目标已经明确,接下来就是落实的问题。
这时,又有人“旧话重提”,2003年十六届三中全会就通过了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定,但通过之后,落实情况并不到位,以致改革并不理想。于是,是否成立一个机构来统领改革,又成了起草组要考虑的问题。
在社会上,类似的呼声也很强烈。从2011年起,就不断有声音要求要对改革进行“顶层设计”。十八大后进一步发展到要求成立一个改革领导机构,甚至都想好了名称,叫“改革委”“体改委”的都有。
在讨论2013年新一届国务院机构改革时,这个问题也讨论过。2012年11月,十八大刚闭幕,中央就成立了机构改革的文件起草组。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会秘书长王满传是起草组专家之一。
“起草组慎重讨论过成立改革委的事情。”王满传告诉南方周末记者,当时大量参考了网络意见,从40万条意见中精选,发现排在前十位的意见,与起草组要做的事情几乎一致,其中就包括“成立改革委”。持此观点的不乏像吴敬琏、张维迎这样有影响力的学者。
上世纪80年代,中国曾成立过国家体改委。当时考虑有些人改革意识不强,便设立体改委来牵头改革。但十三届四中全会之后,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已经明确,各部门都积极参与,体改委的任务逐渐不够饱满,1998年被降格为体改办,2003年体改办也被撤销。
王满传回忆,十八大之后,确定的改革已经超出经济改革范畴,还涉及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等。“这些其实是需要从党中央层面来考虑的。”
但当时起草组主要是讨论国务院机构改革,如果设一个国务院机构来管全面的改革,是否能管得起来,也有点拿不准。最终2013年的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中,没有成立体改委。
到了起草三中全会文件的时候,文件起草组又有人提出,要成立改革的领导机构。这一提议受到了中央的重视,最终决定成立了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以下简称“深改组”)。习近平后来向三中全会作说明时指出,全面深化改革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单靠某一个或某几个部门往往力不从心,这就需要建立更高层面的领导机制。
张卓元说,成立国家安全委员会,也是在文件起草期间提出的。当时也有人认为,成立两个小组会导致权力过于集中。但他认为,“从效果看,还是有利于改革的推进的”。自2014年1月22日召开第一次会议,深改组成立后已召开过18次会议,共审议通过了92份文件,其中涉及司法改革的最多,共25 件。
敢想敢干
具体工作中,习近平“打破常规”的举动也不少见。
从拍板“决定性作用”提法到成立深改组、国安委,本轮改革的掌舵者习近平向公众展示了“敢想敢干”和“不墨守成规”的印象,这也体现在他上任后一系列亮相中。
过去,领导人的个人和家庭状况对普通民众而言都比较神秘。但十八大之后一个月不到,新华社就陆续发表了对7名新常委的“全揭秘”文章,从他们的成长、从政、子女、轶事等方面进行全方位解读。中国的最高领导人以有血有肉的方式呈现在公众面前,在官媒中尚属首次。
介绍七名常委的文章、照片在新华社播发后,又由北京的《文明》杂志结集出版。这看似常规的举动,实际上也突破以前的惯例——过去并无正式出版物结集介绍中央领导人的个人信息,特别是还将习近平的头像印成书签夹在杂志中。由此也可看出对最高领导人形象传播的新思维。
过去在地方工作时,习近平对宣传常采取“推”的办法。2000年第七期《中华儿女》杂志曾刊发对习近平的专访,他时任福建省长。习近平在专访中说,对他个人的采访,他拒绝了有100次以上,“有了成长进步,也都是党和人民培养的结果,个人没有什么好宣传的”。
不过,在习近平担任总书记之后,中国领导人一改过去因“集体领导”而使个人形象稍显严肃的状况,通过新媒体在内的新传播方式,展示、塑造最高领导人更个性化的新形象。
2013年,一组《领导人是怎么炼成的》卡通漫画在网络上迅速走红;2014年春节前,习近平去北京庆丰包子铺就餐;2015年习近平在新年贺词中使用了干部也“蛮拼”的、为人民“点赞”这样的流行语等,都进一步塑造了他的“亲民”形象。观众第一次通过荧屏知道了最高领导人办公室的摆设,习近平身后的书架上摆放着他和妻女推着轮椅上的父亲的照片,也向公众显示了他重视家庭的一面。
三年来,习近平的演讲和文章至少已经出版了8本书籍,广为人知的如《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今年由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的《习近平用典》,总结了他的习惯用语,他在公开讲话中经常引经据典,并列举自己阅读过的书单。
在具体工作中,习近平“打破常规”的举动也不少见。他在就任总书记一周后,于2012年11月23日,为二炮司令员魏凤和一人举行了晋升上将的授衔仪式。之后成立“深改组”和“国安委”等一些工作,同样也少有前例可循。
此外,就任总书记以来,习近平出访时先后在13个国外媒体发表署名文章,打破了此前国家主席出访的习惯做法,开创了具有个人特色的外交方式。 2015年9月举行的阅兵式,他也突破了很多此前纪念抗战胜利的方式。而最近刚宣布的国防和军队改革工作方案,其改革力度更属空前。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