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佳县县委各部门办公的窑洞
毛泽东同志为佳县县委题的字。
中央八项规定出台后,官员因办公室面积超标被通报的新闻时有发生。而在陕西佳县,县委各部门却坚守在3排57孔窑洞中办公,至今已有41年。
1974年县委就盖起这几排土石结构的窑洞,至今未装空调
不久前,记者赴陕北佳县调研红枣产业。去县委采访负责领导时,一看到门脸儿,吃了一惊,立刻想到两个字:“寒碜”。
状似窑洞圆拱造型的简易门脸儿,乍一看,和印象中的“县委大门”怎么也不搭界。
走进院子转一圈才发现,何止是门脸儿,这是个不折不扣的“窑洞县委”。佳县县委的各个部门都在这土石结构的窑洞里办公,总共3排。
第一排,是团县委、统战、工会、妇联等部门。第二排,包括县纪委、宣传部、组织部,还有科协、文联、工商联等。走进宣传部办公室,面积不到15平方米的窑洞内,摆放着四排桌椅,“我们宣传部的4名干事就挤在一个屋里办公。”佳县县委宣传部副部长暴海强说。第三排,是佳县县委常委的办公区,也是一排窑洞。从外观看,窑洞门前都挂着一扇布帘,圆拱下的高窗使用的是黄色漆涂过的木制窗框,与一般的陕北窑洞民居并无二致。
站在院子里环顾四周,在远处几栋高层居民楼的反衬下,这排窑洞显得更低矮了。
走进佳县县委副书记杨政的窑洞办公室,其办公面积与别的窑洞一样,均不到15平方米,屋内陈设简单。“我是靖边县人,旁边一眼窑洞是我的卧房,县委常委都是宿办一体的两孔窑洞,与普通干部没有什么不同。”
记者数了一下,佳县县委院子里的3排窑洞共计57孔,窑洞里均未安装空调。“冬天有暖气,夏天陕北也不热,冬暖夏凉还挺舒服。”杨政笑着说。
“1974年,县委就盖起了这几排土石结构的窑洞,非常结实,从此一直在这里办公,再没盖过新的办公楼,到现在已经超过40年了。”佳县县委办主任魏向国说。多年来,由于办公面积愈发紧张,在一、二排老窑洞上,当地又各加盖了一层简易的彩钢房。“县委院子里20多个部门,200多名干部,地方还是不够。”像县纪委的大部分工作人员,如今还在外面借着县地税局的地方办公。
40年来,难道佳县就没有钱去盖一座“像样儿”的县委办公楼吗?
县里将有限财力投向民生,最高建筑是22层的中学综合楼
作为山区贫困县,佳县产业结构至今仍以农业为主,2014年地方财政收入不到1亿元,但也还不至于窘迫到连办公楼都盖不起的地步。
在佳县县委工作多年的县政法委干部张生福说,“之前几任县委书记都曾有过给县委新盖一栋办公楼的想法,当时中央还没有发布停止新建楼堂馆所的通知,但县委班子斟酌再三,最后还是搁置了盖新楼的动议,决定把有限的财力花在‘刀刃’上、投到更需要的地方去。”
佳县县城依山而建,县城中耸立着一座22层高的“楼王”——那是佳县中学去年新建成的宿办综合楼。
“以前中学的教师们就在这破旧的老窑洞里办公。”佳县中学校长魏全山指着校史展牌上的老照片介绍道。佳县中学是当地唯一一所高级中学,为改善学校教学条件,佳县县委县政府从并不鼓囊的“钱包”里挤出了900万元。
近年来,修通城市道路、修建20个乡镇便民服务中心、建设农村敬老院、为全县20个中小学盖起学生食堂和太阳能浴池……有限的财力向民生倾斜,这是当地做出的选择。
简朴的办公条件,无形中拉近了与群众的距离。“来县委办事,一进窑洞,就像串门走亲戚似的,让咱农民感觉很亲切。”在佳县县委,记者偶遇佳县通镇高家垣村的村民曹治峰,“进县委大门没人挡咱,也不看啥证件,摸着门就找着办事的人了。”
说来也巧,佳县县委门口的这条大路,就叫“人民路”。
多年来,人民路上的佳县县委一直“开门办公”,群众来访畅通无阻。
人民路上的“窑洞县委”,不是高高在上的“县衙门”,而是向老百姓敞开的窗口。它打破了干部与群众间的“围墙”和“心墙”,更为全县机关干部作风树立了标杆。
“站在最大多数劳动人民的一面”,这是1947年中央机关转战陕北期间,毛泽东同志为佳县县委题的字。多年来,佳县县委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嘱托。
如今,这块雕刻着题字的石碑,醒目地立在“窑洞县委”大院中央。
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