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坐着小船在中山公园的湖中游弋。 (澎湃新闻记者 朱伟辉 图)
上海节奏还是“太快”了
不过一旦离开了公园,乔还是感慨上海的生活节奏太快了。在这样一个国际大都市里,人们来去匆匆。“我不喜欢挤,也不喜欢拨开人群赶路,但在这里似乎要习惯这样。”乔联想到不少中国人旅行也喜欢“赶景点”,“那不是少看了很多风景,失去了很多珍贵的体验吗?”
三年前来中国的时候,乔去了一次北京。北京的历史厚重感给乔留下了极深刻的印象。“相比北京,上海更具活力、开放和包容。”但尽管如此,乔坦言若要进行选择,他还是更倾向于住在北京,“我喜欢北京的胡同和老建筑,北京比起上海更有生活的感觉。”
“走在上海的街上,你会觉得似乎只能逛街、买东西。”乔有些无奈,“上海的传统文化,都藏在石库门、里弄,或者老学校里,街上不怎么能看到。”他联想到纽约,“我觉得任何城市的建筑都需要一种平衡,大都市既需要高楼大厦,也需要有历史传承下来的小建筑。别让它们都消失了。”
上海还有一处地方令乔感到“奇妙”。“上海其实是个开放的地方,很多姑娘会穿那种T-shirt,上面用英文写着‘带我走吧’、‘我想要你’、‘给我一个吻’……但她们本人并不是真的这样想的。如果你真用欧美礼节和她打招呼,她会反感的。”乔对此特别不解,还好奇地反问说:“这里的青少年谈恋爱是不是都不敢在家里,怕父母发现?那你们谈恋爱都去哪里呢?”
一位上海爷叔在弄堂里看报。 (杨一 澎湃资料)
在上海完成第三部小说
10月24日,印度作家卡费瑞•南比山在思南公馆举办的“2015上海写作计划驻市作家见面会”上表示:“当我去另外的地方,会发现整个经历焕然一新,完全获得了一种自由,这是作家非常喜爱的一种自由。”乔深有同感。
在上周,乔刚完成了他创作三年的第三部小说。“虽然这部小说背景设定在伦敦,在上海的这段日子仍然给了我很多灵感与帮助。”在乔看来,创作需要一些“距离”,“我在上海想伦敦,脑海中的伦敦非常清晰。而我在伦敦写伦敦,反而没有这样的感觉。”
“身为作家,他需要一点距离去观察、分析、判断周边的人和事。”乔在攻读英国东英吉利大学创意写作专业时就创作了第一部小说《潜水艇》,并于2008年由英国企鹅出版社出版,一举获得科蒂斯•布朗奖。
在和上海的作家交流时,乔感慨他们之间其实非常相似。“文字是共通的,人性也是共通的。”他认为作家要多读自己没有经历过的东西,不断练习写作,也要和同行一起分享,获得他们的反馈。“刚开始听到别人批评的时候你会觉得不舒服,但是批评是非常重要的过程。后来你会喜欢上这种过程,觉得非常有收获。”
“今后我或许会写一部关于上海的小说,或者是短篇故事。”下周乔就前往日本,待上两周后返回伦敦,伦敦家中还有他的妻子,“在上海都挺好的,就是和妻子分开,是个比较难过的事情。”
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