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习近平主席对英国进行的国事访问已接近尾声。短短5天时间,中英达成59项协议共识,其中包括政府间和非商业协议13项、商业协议28项、其他成果18项,贸易投资协议总额超过4000亿元人民币。
这些成果将给中国百姓的生活带来哪些变化?这些利好将使中国百姓从中得到什么实惠?人民网记者一一为您盘点。
2015年10月21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伦敦唐宁街首相府同英国首相卡梅伦举行会谈。 新华社记者鞠鹏摄
1. 核电、高铁“走出去”,创造更多就业机会
2015年10月21日,中英签署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核协议。中国广核集团有限公司主导的中方联合体和法电集团合作,共同出资在欣克利角C核电站建设两台欧洲压水式核电机组。据悉,项目第一期的建造成本预计将达180亿英镑(约合280亿美元)。根据协议,中广核主导的中方联合体和法电集团将分别占该核电站项目股份的33.5%和66.5%。
同时,中核集团与英国国家核实验室签署《关于建立中英联合核研究与创新中心的关键条款协议》;国家开发银行与英国贸易投资署签署《关于英国基础设施、能源项目合作备忘录》。
有媒体评论称,这样的合作看似高大上,实则很实在。核电、高铁等都是带动力比较强的行业,这些大的合作项目,必然带动上下游产业的更多机会,而这些又能直接转化为工作机会。
当地时间10月21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伦敦金融城市政厅发表题为《共倡开放包容共促和平发展》的重要演讲。 新华社记者鞠鹏摄
2. 深入 金融合作,拓展国内企业融资渠道
在习近平主席访英期间中英达成的成果中,至少有8项与金融合作直接相关。据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报道,10月20日,中国人民银行在伦敦成功发行50亿元人民币央行票据,这是中国人民银行首次在中国以外地区发行以人民币计价的央行票据。同时,中英两国央行还续签了双边本币互换协议,规模扩大至3500亿元人民币/350亿英镑,中国银行在伦敦正式推出中国银行伦敦交易中心。10月22日,中国农业银行在伦敦证券交易所上市等值10亿美元绿色债券,这是中资金融机构发行的首单绿色债券,也是亚洲发行体发行的首单人民币绿色债券。
专家分析,此次合作对两国金融行业都是大的利好。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资深研究员钟红指出,中英金融市场实现互联互通后,国内的机构和个人投资者将有机会参与国际金融市场的投资,企业的融资渠道将进一步拓展。
2015年10月21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伦敦唐宁街首相府同英国首相卡梅伦举行会谈。这是会谈结束后,两国领导人共同见证双边合作文件的签署。新华社记者饶爱民摄
3. 新兴产业成热点,助推国内经济转型
习主席此次访英,在经贸合作方面屡签大单,主要集中在核电、通讯等高新技术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方面。发改委与英国商业、创新和技能部签署《关于加强新兴产业合作的谅解备忘录》。
随着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增大,如何利用全球化格局助推经济转型发展成为热点。访问中,中方表示欢迎来自英国的资金、技术、人才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十三五”规划、“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愿继续向英国企业提供相关政策信息和良好投资环境。英国政府也提出了“英国工业2050战略”,这同中国的发展战略和产业政策高度契合,将为两国合作带来巨大机遇。
富兰克林—坦普尔顿投资公司新兴市场集团董事长马克·默比乌斯就认为,中国正在从制造业主导的经济转向服务业主导的经济,“经济转型无疑正在进行,它一定会取得成功”。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