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习近平主席近期访问美国,被许多舆论称为堪比“1979年邓小平访美”的重要性,对确定全球唯一超级大国美国与全球最大发展中国家中国之间的长远关系,将发挥着历史性的意义。但美国目前到底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美国智库到底怎么看中国?中美的争执点到底在哪里?习主席访美前一周,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王文受邀在纽约、华盛顿交流访问,撰写了数篇访美手记,引起了多方关注。为此,观察者网独家专访王院长,请他谈谈对中美关系的相关看法,以助读者进一步了解美国与中美关系。】
美国精英对中国处于空前的纠结期
观察者网:您每年都要往返美国好多次,这次去美国正好是在习近平访美前。和以往相比,这次美国之行,给您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王文:过去一周多的美国之行,首先是对我体力的一次大考验。走访和调研相当密集,见了包括基辛格在内的近10名美国政要名流,参加了各类研讨会和闭门会议近20场次,还与30多家美国智库相关负责人当面交流,接触的各类美国民众超过100人。
尽管过去10年,我几乎每年都会去一两次美国,但短时间内如此高频度的交流,还是第一次。这实际上折射了美国对中国智库代表团的欢迎与关注程度,希望通过中国智库传达他们的声音,而这些声音则代表了他们对中国的最新态度。
总的看来,中美关系的合作需求与依赖性仍然很牢靠的,但美国智库对中国崛起的看法处于相当焦虑的状态,属于那种空前防范却又无可奈何的状态,但随着美国经济部分复苏,美国人自信心的相对恢复,他们习惯性地对中国人耍狠,“死咬”住一些两国分歧的议题(如网络安全)不放,希望中国能够屈服,但又不敢使蛮力。这正是美国人对中国的纠结心态。美国人心理对华微妙,是我这一次感受最深的地方。
观察者网:您这次去和美国智库学者有很多接触,你们谈论的话题主要涉及哪些方面?
王文:与美国智库学者接触,谈论的话题可谓“广”又很“窄”。“广”是指,涉及范围较广,从国际秩序到中美经贸关系、中国经济改革、气候变化、网络安全、资本市场准入和波动、双边投资协定、南海议题等都有;“窄”是指,几乎到每家智库,谈得都是这几个议题。这恰恰是中美关系的辩证性,既复杂又简单,既困难又容易。要处理的问题很多,但却又是相对集中的那些问题,能看得清楚的那些问题。就像医生看一个人,虽然指标不健康的地方挺多,但一看就是能查出来,不算什么疑难杂症。
有些人对中美关系很悲观,我反而是乐观的。因为中美关系的症结,不是说得了癌症,而只是一个人营养太好,出现了类似糖尿病、血脂高、肥胖症等,要花很大力气的调养和长期的努力,慢慢地把一些关键指标降下来。
观察者网:访美手记中提到,在和华盛顿智库学者的交流中有一些争论,最大的争议是什么?能不能举个例子。
王文:其实,中美智库对彼此的思考并不是处于一个维度上。中国智库学者更愿意谈宏观,而美国智库学者更愿意就问题谈问题。美国智库在务实,中国智库在务虚;美国智库着想的是当下,而中国智库谋划的是长远,这样自然会有许多分歧之处。
比如,中国人希望美国智库界能够全面接受“新型大国关系”,美国智库则回应,“不对抗,不冲突,合作共赢”我们都同意,但“相互尊重”是什么意思呢?你是让我们尊重一个共产主义政权吗?这个在美国国内舆论里接受不了的。再比如,讨论互联网安全,中国学者认为,这个问题相当重要,需要两国协手应对那些互联网犯罪的议题;但美国人却死咬着,认定中国政府纵容对美国的网络攻击,是相当于一场对美国的战争,中国政府要负责任。还有类似对中国经济下行导致商业环境不景气的指责;对中国即将通过的NGO法律意味着中国“不开放”的抱怨;对中国在南海建礁是想把美国赶出东亚的猜疑,等等。
从根子上看,中美分歧,其实就是谁说了算,谁来制定规则的分歧。中国将强未强,美国似衰未衰,两国的博弈就在这个节骨眼上。博弈,意味着要有合作,也要有竞争,既要有适当让步,也要有所作为,是对相互力量对比差的再次较准。这是相当考验两国思想界、外交界的。
美国担心中国成为世界的新圆心
观察者网:我看了您的访美手记后有一个困惑,之前在一些国内研讨会上,中国学者都认为美国人是很愿意了解中国的,只是苦于没有渠道。但从您的手记来看,美国人似乎还持有自己的高傲,不肯放下身段来了解中国?
王文:美国是一个意识形态和价值观非常浓厚的国家,用托克维尔的表述是:“美国人只依靠一己的理性努力认识世界”,换句话说,美国人一直是以自我为中心看待世界。打个比方,在美国人眼中,世界就是一个圆形,而美国就是圆心,中国无非就是圆形中一个比较大的点而已,较为突出,必须重视,却有点碍眼,生怕这个较大的点,成为世界的新圆心。
这样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曾经的“历史终结论”和“中国威胁论”在美国的“不懈努力”之下出现在各个场合,美国更是在政治、军事、商业贸易等各个方面不信任中国。
当然,中国的崛起一定程度上也在重塑美国的价值观,促使其进行反思。我曾与“历史终结论”的始作俑者弗兰西斯·福山有很长的对话,他的学识渊博,但在中国论据面前,却很难自圆其说。于是近年来,福山先生的改变很大,发出类似“在民主上,美国没什么好教中国的”等等新论断。随着中美双边高层和民间交流得越来越紧密,合作不断加强,中国实力也越来越强,美国放下身段,全面认可中国,只是时间问题而已。
观察者网:美国国内对中国的主流态度是什么?认同多一些还是争议多一些?
王文:美国民众普遍对中国的态度是正面的,相比于白人与黑人的种族矛盾,印第安人的原著民议题,拉美裔移民成灾等,亚裔尤其是华人,在美国的形象多是正面的。前些年,在美国的好莱坞大片中,华人形象还出现不少负面的场景,但这些如范冰冰、李冰冰等女星、成龙、李连杰等男星的形象几乎都是正面的,这本身就是美国主流社会对中国的一种心理影射。
加之物美价廉的“中国制造”为美国人带来的福利,中国进口与对美投资带来美国人的就业机会,尤其像底特律这样破产的城市,在中国投资进入后,渐渐地已活了回来。美国社会对中国人的看法,是积极的、正面的、肯定的。这正是我对中美关系乐观之处。
当然,与美国民众不同的是,美国精英们的美国价值观观念更重,对国家未来的担忧更重,将国家荣誉放在重要位置。中国的不断壮大,使得这些精英们一时难以转变思维模式。他们认为中国在冲击美国在全球的领导地位,有些中国特色的东西,他们难以接受。这些逻辑被媒体放大,反向作用给了精英层形成了价值共振,加重了美国精英层对美国的焦虑。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