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林寺的对外交往还加深了中国佛教与国际宗教界的交流。据《环球时报》记者了解,很多缅甸人只看过刘德华主演的电影《新少林寺》,而且认为和尚不应打打杀杀,因为信小乘佛教的缅甸僧人没有练武的习俗。但这不影响缅甸宗教界与少林寺的交流。去年6月,缅甸宗教部代表团参访少林寺,并与释永信法师友好交谈。2013年9月,俄罗斯东正教大牧首基里尔在会见随同中国宗教代表团来莫斯科参加“红场钟楼”文化节的释永信时,连声称赞“东方武术大师有特有的智慧与情操”。去年10月,少林文化代表团一行70人到英国出席“第三届(欧洲)少林文化节”,与英国基督教、印度教、伊斯兰教、锡克教等不同宗教和派别的人士多次交流,共同传扬世界和平的理念。伦敦威斯敏斯特教堂大主教说,“希望这样的交流方式能在全球复制”。
在释永信看来,“少林寺就是中外文化交流的产物,少林文化是东方文化的杰出代表,是中国文化的一个亮点,一张名片”。他认为,这种文化体验性比较强,可以植入人们的生活,帮助人们追求健康和幸福,甚至不需要语言(交流),就能从少林文化中受益。”释永信说:“少林文化作为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可体验的文化,不受宗教、政治、国家的影响和限制,可以出去交流、互动,交到很多朋友。”据了解,现在少林寺与上百个国家和地区有交流和互动。到少林寺学习、体验的境外弟子每年在2000人左右。
美国作家贾斯汀·伯格曼2013年6月曾以“功夫和软实力:中国政府为何不能利用颇为流行的传统武术”为题撰文称,有着1500年历史的少林寺直到近年来才借助武打影片和大众旅游引起全球关注,少林寺也不再为保护其修行方式而大门紧闭。如今,在全世界已有40多家少林文化中心,为各个年龄段的人提供武术和禅修课堂。在某些方面,这些机构与孔子学院发挥着同样的作用——通过文化和语言弘扬中国的软实力,而且宣扬精神健康的少林文化中心越来越受欢迎。但伯格曼也提到:“尽管如此,有人还是担心少林寺变得过于商业化,并与其核心价值渐行渐远。”
“少林方丈不应身兼两职”
少林寺的“商业化”是西方媒体最关注的话题。英国《每日电讯报》7月 28日报道称,少林寺已转化为一个重要的功夫“品牌”,但其“具有侵略性”的商业化却有悖于佛教根基。文章说,许多中国人认为,作为一名“虔诚”的僧人,释永信的生活方式过于奢华。印度报业托拉斯称,作为中国最早拥有MBA(工商学管理硕士)学位的和尚之一,释永信被媒体称为“CEO和尚”,由于使少林寺 “过度”商业化并向全球扩张,他总是处于争议中。
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7月29日报道称,从释永信在1999年成为方丈以来,争议就从未远离过他。在人们看来,熟谙政治且对媒体友好的释永信经常手持iPhone手机周游世界,忙着与英国女王、苹果公司CEO等政要名流交谈。文章说,释永信最受外界诟病的是一味宣扬少林品牌,并将其转化为一项庞大的商业。在今年初回应有关少林寺斥资在澳大利亚建分寺的质疑时,释永信曾对中国媒体表示: “中国人可以引进迪斯尼,为什么国外就不能引进少林寺?文化走出去是件很体面的事。”
对于外界有关少林寺过度商业化的议论,少林寺有不同的看法。释永信认为,虽然少林寺的知名度很大,但少林寺的收入、占地面积、建筑面积在全国(宗教场所中)排不到前一百名。少林寺占地面积是4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万多平方米,因公共空间占去大半,僧人真正生活的空间很小。少林寺每年接待300多万香客、游客,有十多万来自境外。释永信希望,少林寺的财产归为国有,这样都更有利于保护,有利于传承。释永信说:“寺产归国家所有,僧人负责管理和使用,我认为这样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是非常有利的。”
德国柏林中国问题专家夫罗里扬·卢佩告诉《环球时报》,“所谓的少林寺过度商业化有些被夸大。实际上,少林寺目前仍处于探索阶段。有商业项目,作为经济品牌,并不意味着会破坏习武和修禅的根本。”卢佩说,实际上,西方的许多教堂也在办实体,比如房地产、出版社、学校等。不过,少林寺的一些商业行为应该有独立的CEO来经营,而不是由方丈出面。卢佩说:“少林寺的方丈是精神领袖,如果身兼两职,那么他就很难再在精神领域扮演纯粹的角色。”
卢佩给摸索着走出去的少林寺提出几点建议,也为中国的这张名片对外传播提供几个选择:一是打“少林文化中心”牌,综合性推广功夫、佛教、中医等;二是打“少林文化+商业投资”的牌,但这条路会有风险;三是突出“少林功夫牌”,这条路最好走,只突出其体育性,让中国武术走向世界。
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