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闭的生长模式成为海南企业的痼疾。“从我们观察的角度看,海南很多企业的商业模式确实不错,但企业家的目光有待提高,再加上不愿意和外界接触,接收不到新的理念,”吴惠玉觉得可惜,“现在我们都在提互联网,做电商,做品牌,这些在海南的企业中做的非常少”。
有一个细节可以佐证这样的判断。三亚市曾经举办过金融培训班,但接近三亚金融系统的人士透露,“举办很多活动,很多企业都是老板派一个会计、工作人员过来听一听就完了”。
“很多企业不愿在商业模式上创新,或者不思进取,不能为年轻人提供一个广阔的成长舞台。”智石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院长朱克力分析称,“这也是海南很多有实力的企业包括外来企业,选择引进岛外人才的原因,因为岛内就缺少高端人才”。
发展机遇的缺失是年轻人难以坚守的重要原因,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5年以来,除了房地产和旅游业,在创造性的工作岗位上并无太多进展,随着房地产的下滑,海南对年轻人的吸引力越来越少。
在《增长4.7%的海南:年轻人该告别而去了》的帖子中,作者也对海南落后的商业提出了质问:“我们在内地看到电商的蓬勃兴起,看到健康产业、旅游行业、互联网金融等的深度融合带来的诸多机会,”但在海南,只看到“先行试验区轰轰烈烈做起来,现在冷冷清清歇菜下去”。
本地学者用“商业的断层”来形容海南商界的困境:有实力的企业都是外来企业,靠着外来的人力和特殊的资源经营;本地企业多为中小企业,固步自封的弊病使其日渐衰败。二者之间的差距就是海南商界的断层,是海南继续发展的最大阻碍。
这造成了一个奇怪的现象,本地的中小企业无法满足年轻人的发展要求,外来的企业更倾向于通过外派高官的方式管理海南分公司,原因几近相同:“在海南很难找到合适的人”。在这样的环境中,海南年轻人的境遇变得尴尬无比。
失策
直接引进高端人才,当然是最直接的解困办法。在政策层面,海南先后发布了《海南省高层次人才认定办法》、《海南省引进科技创新团队实施办法》、《海南省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实施办法》等方案,希望在人才引进方面有所作为。
这种拿来主义的做法引发了一些学者的批评。“大量所谓的高精尖人才,其主要工作场所根本不在海南,特别是一些研发领域的,也就是每年来海南开几次会。”有要求匿名的学者批评称:“政府没有想清楚海南在人才建设方面到底缺少什么。”由此引发的弊端是:很多机构实际上吸引不来人才,无非是邀请几个专家挂名,骗取省上的补贴经费。
上述专家称,海南的人才引进工作就这样自我麻木。
王忠同意这种意见。她说,大部分海南的公司最缺少的是25岁到35岁左右有活力的年轻人,而不是所谓的专家、顾问阶层,海南需要有知识层次的一线办事人员。而在生产端,有素质的劳动工人和服务业从业人员是最稀缺的工种。
王忠认为,海南应该下大力气改善企业对人才的观念,“薪资是其中一个方面,3000元左右的基本工资实在很难对抗海南的物价——特别是房价”。王忠以自己的经历为例,2009年当其来岛工作的时候,他的薪资是12万/年,6年过去了,年薪涨了4万。而那些年轻人,工资水平没有实质提升。
除了大力引进人才,培养本地人才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朱克文建议称,“海南应该加快基础教育,这样既可以形成稳定的人才供应渠道,又能提高整体文明程度”。
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