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飞后,飞机和地面电台进行了例行通报。
大约在9时23分,当飞机在良好天气下在18000英尺上空飞行时,飞机上发生了爆炸。三个生还的飞乘组组员都听见了这一爆炸,但是爆炸声是不是响得足以使机上的每个人都听见,这方面还有一些疑问。飞机维护工程师卡尼克当时正在客舱内睡觉,他是被爆炸所震醒的。他当时发现有烟从冷空气导管中喷出,怀疑后行李舱起了火。
火势蔓延异常迅速,接近了机身。飞机维护工程师卡尼克估计机翼支持不了多久,因为金属在熔化中。
在下降时副驾驶狄克西特和机长贾塔尔商量后,发出求救信号……飞机向左转弯,企图降落到接近陆地的地方。女服务员把救生背心先发给所有乘客,然后发给飞乘组。机内没有发生惊慌,乘客们都坐在他们自己的座位上。
非常浓的黑烟进入飞乘舱,使强迫降落前一刻的前方能见度模糊不清……
尽管作了一切努力,想拉平飞机以便降落,飞机还是略为向右侧转,右翼冲到了海面……
在飞机坠落将及水面时,从窗口跃海的有六个人,我们三个是泅水七个小时登陆的,其余三个则不知存亡。三人后被印尼当地一村民救起。
对残骸进行检查揭示了肯定的证据,证明一个定时的凶残的机器曾在右翼轮舱内爆炸,这个机器的一些零件还卡在残骸内……
这是飞机爆炸、燃烧,并冲向大海那个瞬间的情景,如果没有生还者的话,那么这个瞬间恐怕就永远不为人知了。这里面有一句话值得回味:
机内没有发生惊慌,乘客们都坐在他们自己的座位上。
在生死悠关的时刻,我代表团的工作人员能保持如此之镇静,确实令人敬佩。
当飞机在大海上折成数段,并沉入大海的时候,他们的名字同他们所为之牺牲的事业一样,永远地为人们所记忆,他们是:
石志昂 对外贸易部三局副局长
黄作梅 新华社香港分社社长
李肇基 外交部情报司科员
沈建图 新华社对外新闻编辑部主任
李炳衡(又名李平) 新华社对外新闻编辑部记者
杜宏 广播事业管理局对外广播部副主任
郝凤格 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摄影员
钟步云 总理司机
三名外籍人士是:
王明芳 越南代表团工作人员
严斐德 奥地利记者
斯塔莱茨 波兰记者
生还的机械师曾告诉印尼交通部负责调查事件的官员,当飞机坠海后,曾看见一架英国SOUTHERLAND水陆两用飞机在上空盘旋,尽管生还者向其呼救,但飞机没有降落。后来英国方面曾解释,因为失事水域是印尼领海,所以飞机才没有降落。(摘自:《解密中国外交档案》)
历史回顾
1955年4月18日至24日,首届亚非会议即万隆会议在印度尼西亚万隆举行。4月11日,出席亚非会议的中国代表团成员和随同采访的中外记者共11人乘坐中国租用印度航空公司的星座式客机“克什米尔公主号”从香港飞往雅加达。当飞机飞到沙捞越西北海面时,飞机起火坠入海中,机上人员全部遇难。周恩来总理原准备乘坐该机,因受印度总理尼赫鲁和缅甸总理吴努邀请在仰光进行会晤,改变原计划未乘这架飞机。经调查,这是国际反动势力和台湾当局相勾结,阴谋暗害出席亚非会议的中国代表团,制造了“克什米尔公主号事件”。
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