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领域的新常态
忍忍吧代表委员们,如果柴静此举让你们很被动,相信我,你会习惯的。这样的事儿,以后只会越来越多。
在去年多次提及协商民主的过程中,习近平有句大白话流传很广,“我们要坚持有事多商量,遇事多商量,做事多商量,商量得越多越深入越好。”
这话并不是客气,因为他在不同场合变着花样强调过几次政治协商,据岛君了解,后来下发的相关文件也很给力。一个话题,领导人讲一次有可能是因为工作,反复讲一定是因为真的在乎。
政治协商需要人的主动参与,而非被动摆出来的花架子。对抗雾霾是柴静的个人诉求,也是无数人的个人诉求,公民提出个人诉求,最终成为公共议题,肯定会成为中国未来政治生活的常态。
实际上,这种通过公民或自组织,参与到政治和社会重大议题的现象,已经开始展示出生命力。岛君想起,凤凰周刊前记者邓飞,这几年折腾的免费午餐、大病医保;想起柴静的前同事崔永元自费去调查转基因问题;想起中国有许多的环境组织和记者,可能没那么知名,但做的事儿让人钦佩。
今天看到有分析说,柴静在做的是类似西方的“院外游说集团”,为特定利益集团影响民意;有分析说,这里面每一步都充满了算计;有分析说,这种做法反映了中产阶级的保守……
总之吧,键盘党什么都能写出来。要么不了解国情,要么不相信人性。
如果不对这种公民或组织表达诉求的方式予以鼓励,在这个国家通往现代化的路上,我们一定会吃各种各样的苦,才能明白这有多重要。许多问题,是行政手段解决不了的;许多行政手段,是要被人民的愿望催生出来的。
如果你要看不尊重这种规律的后果,昨天似乎就有个现成的例子。
全国总工会某领导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境外敌对势力渗透加剧,与工会争夺职工。我们知道,一说境外敌对势力,先在政治正确上站稳了脚跟。可这是对现实太过简单的回应。我们应该思考的是,为什么争取不来职工?只过年过节发点洗发水和大米,职工的诉求就解决了吗?
其实,应当学习对方做群众工作的成功方法,而不是在政治正确的圈子中止步不前。
我想起前一阵看过的一位农民工写的诗,他那时是富士康的员工,在有员工连续跳楼之后,他这样写。
《纸上还乡》
少年,某个凌晨,从一楼数到十三楼
数完就到了楼顶
他
飞啊飞
鸟的动作,不可模仿
少年划出一道直线,那么快
一道闪电
只目击到,前半部份
地球,比龙华镇略大,迎面撞来
速度,领走了少年
米,领走了小小的白
而大大小小的工会组织,应当好好想想,哪些工作缺位了,才提供了这样的境遇,让他们写出了这么直抵人心的诗。(文/司徒格子)
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