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应让位于科学
随着高铁“争路运动”在一些地方愈演愈烈,弊端逐渐凸显,在一些地方和领域,甚至成为发展高铁的“负资产”。
高铁线路的走向,本该与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密切相关。记者在中部两省间乘坐高铁,就遇上过一件闹心事。本来买了去中部一个地级市“某某北”的车票,但上车后从邻座小伙子口中才听说“某某北”站并非在该市市区,而是该市所辖的一个县。一旦在“某某北”站下车,到这个地级市城区还得再花一两个小时乘车跑100多公里。
同车的当地人说,这种情况是因为当初车站选址时,县里的“人脉”强过市里。如此设站,多年来不知导致多少不明就里的外地乘客耽误时间,多花了冤枉钱。
业内专家认为,“争路运动”凸显了高铁建设亟待遵循科学合理原则的重要性,尊重高铁设计自身的逻辑,不能因为哪里争了就要考虑,哪里不争就不管,而应从最大限度发挥高铁线路拉动效应的角度出发。
一是走线设站要有科学的分析和选择,寻求最佳平衡点。秦进认为,应做到现实需要与长远规划相结合、自然地理与经济版图相结合、惠及民生与服务国家战略兼顾。不能由“外行”、“社会活动家”说了算,更不能“拍脑袋”决定。
二是公开征集意见,尊重主流民意,确保公平公正。有群众表示,高铁属于公共资源,沿线站点选址不能疏忽公众的感受,应尽量少打“利益牌”多打“民生牌”,以公平公正化解高铁之争的矛盾。
此外,还有专家强调,我国应建立一套“依法修路”的体制,要用制度和执行力来挤压人为因素、权力寻租的空间。(新华社记者 阳建 苏晓洲 史卫燕 谢樱)
事实+
地方为何争夺高铁选址
首先是高铁在此设立站点,可以带动GDP增速。固定资产投资永远是地方政府的最爱,尤其是高铁这样有中央政府背书的项目。对于地方政府来说,大量的投资也可以带动当地的相关就业。
其次是从财政投入角度而言,高铁项目对于地方政府来说是一个投入较少而获益更多的项目。对于像高铁这样的大型基础设施建设,大多数投入来自中央或者省一级政府,县一级政府投入极少。从这个角度而言,地方政府和当地民众是在搭便车——既然我的投入如此之少,却又可以坐收交通之便利,何乐而不为?
更为重要的是,即便地方政府可能要为这条铁路建设有巨额投入,但是他们却可以将此项负债交由后人来承担。对于中国的高速公路建设所形成的巨额负债,由于 GDP增长和交通便利之故,地方政府和当地百姓的利益形成共谋;另一个方面则是道德风险的缘故,对于地方官来说,造路的政绩是看得见的,但修路的成本却不需要由当期承担。于是,这种风险就会被慢慢积累。
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