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成龙故里负责人高林清介绍保存完好的石碑。
游客在参观于成龙的事迹。
43岁的高林清说话时慢条斯理,仿佛任何东西都改变不了他既有的节奏和坚持。在山西吕梁方山县,他的名字总是同另一个人连在一起——被康熙誉为“天下廉吏第一”的清官于成龙。
五年来,他负责在于成龙的故里方山县来堡村筹建于成龙廉政文化园,至今投资已超过三千多万,期间一度由于资金断链而被迫中止。
他的人生一度走到绝境,今年2月,难以为继的高林清萌发了要无偿转让廉政文化园的念头。
据悉,转让的内容包括廉政文化园建设的所有成果、净资产和政府债权以及3000多件高林清自己收集的和于成龙有关的文物资料等。高林清还因此给县里做了汇报,但县里的表态却让高林清更为沮丧——这是企业行为,县里就不参加了。
然而,山西吕梁官场经历“系统性塌方式腐败”后,重整吏治给高林清的事业带来了一丝转机。
9月16日至19日,履新不久的山西省委书记王儒林赴吕梁市五个县区调研,专程来到于成龙廉政文化园,当他从陪同参观的高林清处得知于成龙墓冢曾两次被严重破坏、目前一片荒芜时,他深感痛心。
他说,吕梁的传统文化重德重廉,历史上出了那么多清官廉吏,而且出了“天下廉吏第一”,现在为什么出了这么多贪官污吏,成了全国发生腐败问题最出名的地方呢?忽视历史上优秀廉政文化是一个重要原因,这也是一种痛苦的教训。
王儒林要求,要按照符合政策、勤俭节约、尊重历史、教育后人的原则,修复于成龙墓地和故居。
王儒林而后在座谈会上谈及高林清的事迹:“几年前,有位民间人士,他把自己办企业赚到的钱投到这里,钱不够,甚至住房也卖了,目前,他的投入已经难以为继。今年年初的时候,他就在网上公开无偿转让他所开发的项目,可见他不是为了盈利。我们一个民间人士,有这样的见识,这一点就值得充分肯定。”
目前方山县还在等待规划部门的进一步指示,方山县峪口镇横泉村村委会主任白小平告诉澎湃新闻,王儒林9月17日赴于成龙故里调研,要求尽快修复村子里的于公陵墓;18日,该村根据县里的要求开始动工,“不过只干了一周就停工了,铺了个砖,修了个门面,栽了点树。”
廉政园背后的“于公粉”
高林清告诉澎湃新闻,自己本来是个粗糙的人,早年在市场打拼,当过包工头,做过设备租赁,开过石料厂,揽过小工程。几乎同文化、历史、收藏这些毫无交集。
他说自己没有太复杂的想法,只是宿命地认为应该去做这么一件事。
在交谈中,高林清率性地坦诚了对于成龙的情结,
“你不要笑话,我当初看于公的书,有些情节看得快哭了就赶紧关上书,不敢看下去。如果你仔细地读于公的传记,然后想像他那种艰难,或者他那种将自身置之度外,你也会感动的。确实是非常本真的一个人。“他说。
于成龙所代替的廉政符号,高林清也流露出敬仰。
他介绍道,一方面,于成龙践行了肇始于西周的“六廉”官员评价体系。据史料记载,清代康熙皇帝在于成龙逝世后为其亲撰的碑文:“朕读《周官》,六计弊吏,曰廉善、廉能、廉敬、廉正、廉法、廉辩,吏道厥唯廉重哉。”
另一方面,于成龙通晓儒道释三家,儒家积极入世,现在国人大多信仰缺失,更多信奉金钱和权力;道家武当山的龙门派主要讲求苦己利人;佛家的思想讲究因果报应,信奉天理。
在高林清看来,于成龙的廉政建设项目,区别于红色教育和革命追忆。“跟于成龙同时代的黄宗羲、顾炎武则比较强调个人修为,民族气节,一定要反清复明。于成龙 家中衣食寒,不得住 ,但他致力于维护天下太平,我认为他有着更高尚的人生观、价值观。”
“中国的出路在教育,教育的核心不是教你怎么赚钱,而是人生观、价值观的传递。”他说。
而于成龙的影子也逐渐投射到他的生活里。
著有《于成龙本传》的作者王振川说,高林清在自己的书末写了一篇《跋》,历叙于成龙故里开发的不容易和自己的理想。
然而,澎湃新闻联系高林清时,他只淡淡说了句,“经历了许许多多的困难,尝尽了人生百态。这些就不提了,俱往矣。我只是比较资深的于粉,觉得他身上有许多今人值得借鉴的东西应该传承下去。”
当被问及廉政文化园的早先的失落,以及盈利恐难以为继,高林清说,如果从做生意的角度讲,自己早就失败无数回了,好在,一直把这件事当作事业在做。
目前高林清有自己的林业产业和养殖业,但自着手打造于成龙廉政文化园后,不管他做什么,关于廉政文化园的工作,他从未放手。
赶上政策的幸运儿
2010年正月,高林清从北京来的墓葬专家处获知,于公墓葬的独特之处,在于建筑材料用的不是常见的砖、石、木料,而是瓷碗、白灰、松香。白灰,寓意于公“一世清白”,“永留清白在人间”;松香,则象征着“流芳万古”;瓷碗,表示“挽留”。
白小平说,高林清曾经和他提出过要出钱修复于成龙墓地,做成廉政文化园的一个配套设施,但最终由于资金的缘故,没有付诸实际。
高林清在于成龙的事迹里找到了家国情怀,却未能在现实中找到资金出路。2012年,高林清卖了房,抵押了车,卖了自己的石料场和苗圃。他的朋友说,高林清有时候手机都不敢开,生怕被债主催逼,有次甚至听说他被太原的债主绑架。
山西吕梁官场兴起过这么一句话,“和钱战斗,基本就是被钱砸趴下,和用钱把别人砸趴下。”
此前有媒体报道称,尽管支持这一工程的地方领导很多,但这些领导的口头支持并没有给高林清带来帮助。于成龙故里来堡村原村主任说,当时领导支持,是想从高那里捞一些好处,后来发现没钱,就都不关注了。
方山县原政协主席薛怀兰写过《方山文史资料集》,提及于公墓在1947年遭到破坏亦是缘于贫困。
当时农民为了发展生产,筹措资金,提出了挖掘于成龙墓的主张。农历三月,由横泉村村长刘金长、农会主席郝东清负责,组织全村精壮劳力,对于成龙墓进行了挖掘。墓内所取之物,经过清点,金顶和玉器被卖给当时的峪口区贸易局大众商店,由此换回棉花800余斤,以每户5斤,每口人1斤,全部分给村民。另外每家还分得珍珠7颗,瓷碗5个。而这些并非当时发展生产所需的劳动工具。
直至文革年间,于公墓再次遭到破坏,于公的石碑被村民搬去修建厕所,后来出于收藏爱好,高林清花钱买回了分成两段的石碑。
白小平告诉澎湃新闻,“我们村里没收入,要山没山,要水没水,什么也靠不上,工厂也没有,男人都去外面打工维持生活。”
白小平特地强调,“政府要支持下,不支持他(指高林清)自己肯定不行。政府现在给了100万,于成龙故里的院子里还有四五户人家需要搬离安置。”
在王儒林没去于成龙墓地调研之前,并没有人特别关注过这名廉吏的墓地,对于横泉村这个有2000多人、以玉米、土豆等农作物为生,人均收入仅为2000元的村庄来说,于成龙的墓地仅仅是数十年来躺在庄稼地下安静的存在,当地人更是从未想过以此获利。
但是高林清不这么看,他认为对于公的文物的恢复以及对人格的追忆能够给官员提供一面镜子,“修一个于公墓花不了多少钱,百八十万,就有可能做一个模样,让人体味于公的人生境界、个人修为,影响到一个官员不去贪腐,就把本钱赚回来了。”
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