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闻:你当时为什么选择做老师,有没有想过其他职业可能?
李成英:我当老师当时是领导指定,别无选择。
澎湃新闻:那时的农家学生怎么样?
李成英:那时候农家孩子和城里的基本处于同一起跑线上,考上重点大学的也比现在多。后来经济大潮的冲击下,老师也基本走光了。
澎湃新闻:这么说,你从教时经历的城乡流动性还是比较大的?
李成英:起初流动性相对平稳,恢复高考前十年教育还是比较公平的,现在教育资金投入都倾向投入给重点中学,教育不公平导致城乡差异越来越大。到90年代末,流动性很大,不少年轻老师都下海了,我们则属于年纪大的,留守下来。比如余刚高二班级的班主任是教数学的,他是恢复高考后考上大学的,后来下海了,也就失去联系。
澎湃新闻:澎湃新闻之前报道过,余刚大学刚毕业时就工作去向征求过你的意见,你后来也去北京找过他……
李成英:那个就不要谈了……
澎湃新闻:是不是当时去北京找他,他没有接待你,你觉得挺失望的?
李成英:挺失望倒也不是,只是觉察到他有些细微的变化。人各有志,既然他很忙,也就算了。人是整天变的,随着地位、经济状况、周围的环境,这些都会让人产生变化,话说回来,我也只不过是教了他一年的老师罢了。
澎湃新闻:那你之前对他学生时代的印象是怎样的,你当时看好他的吧?
李成英:他当时就是个没见过世面的农家孩子,也没什么家庭背景。他父亲当过兵,教育出了非常规矩和典型的农家孩子。他兄长是我学生也是要好朋友。
澎湃新闻:1991年他从人民大学毕业之后面临两个工作分配的选择,一个是去铁道部下面的法律机构,另一个是国务院法制局。你当时为什么劝他去国务院工作?对一个农家孩子来说,高层可能有意想不到的复杂多变。
李成英:当时余刚的第一志愿是铁道部,我提出自己的建议:去铁道部的下属机构,对将来的发展不及去国务院这类中央机关作用大。
这个道理很简单嘛,从下面要慢慢做上去比登天还难,况且他还没有家庭背景;但是在上面干得不好下调却是易如反掌的。当年碰到,我也只是顺便问他工作去向,然而给了他建议而已,至于他最后做决定时是怎么考虑的就不好说了。
澎湃新闻:你去北京找他,当时具体是什么情形?
李成英:我那时在北京进修,有个学生想去国务院拜访,所以就联系了他,没想到得到那样的回应。当年我把老同学徐孟洲介绍给他,徐当时在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后来我也是跟徐通信了解到一些关于余刚的消息。
澎湃新闻:您有其他学生也在北京念书,有像余刚一样当官的吗?
李成英:有啊,北航、北商、北邮(编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工商大学、北京邮电大学)的学生都有,我去他们也都还是接待的,学生对我还是很好的。
澎湃新闻:作为老师来说,你希望学生给予你怎样的回报?
李成英:对学生没有指望回报。余刚之于我,他即便地位再高,按人之常情,有欠于我。
澎湃新闻:你觉得中央“打虎”到现在,问题的根源在出在教育身上吗?
李成英:这不主要归咎教育,与监督察人用人等机制有关,你应该问专家,我只是一个退休老师。
(文中李成英系化名)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