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4日,国家副主席李源潮在北京会见“2014中国共产党与世界对话会”代表。新华社记者 马占成 摄
我们话语本身有必要逐步改造,有些话语太抽象,人家就是不能理解。比如我们常说的“两个一百年”、“小康社会”等等,老外就是不懂。
—中共中央党校原副校长李君如
“中国共产党不仅邀请我们到北京来,也到国外去和外国专家座谈,这个现象很新,为什么会这样,我想来找一个答案”。
荷兰莱顿大学当代中国研究教授彭轲(Frank Pieke),今年3个月内两度以外国学者身份和中国高层领导人座谈,这在以前“根本没有机会”。
9月4日上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家副主席李源潮在人民大会堂与50多位参加“2014年中国共产党与世界对话会”的海内外学者对话,直面中国改革和中共执政问题。
当听到李源潮说“中国共产党一定要靠自己的表现来接受人民的选择”时,1987年以来曾先后出任3届西班牙驻华大使的欧亨尼奥·布雷戈拉特惊讶于这份坦诚和忧患意识,“这在以前不可想象”。
而就在前一晚,中联部副部长郭业洲在茶话会上直截了当地向与会学者请教“未来五年中国面临的最大风险是什么”。“他主动邀请我们给中共提批评意见,这种态度过去没有见过”,韩国高丽大学亚洲研究院中国研究中心主任李正男也好奇于中共的变化。
在他们眼中,引领中国改革的中国共产党自身也正在革新。更为自信的中共,开始从幕后走向台前,与世界对话。
寻找读懂中国的“钥匙”
30年多前,在北大留学的彭轲想在课下与同班同学交流,却受到限制;20多年前他到中国调研,向政府申请访谈民众,但被拒绝;中国高层领导人,对他而言始终有点“神秘”。
然而过去3个月里,彭轲“前所未有”地两次与中共高层领导面对面交流。
今年6月11日,在丹麦访问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刘云山出席“欧洲学者眼中的中国共产党”国际研讨会。
正是在这次被外界视为“罕见”的会议上,中共高层领导热情邀请彭轲等中国问题学者到中国来,寻找解答当代中国从哪里来、向哪里去的“钥匙”。
9月2日,彭轲应邀来到他所熟悉的中国。这个说一口流利汉语的高个子荷兰人,第一个在“2014年中国共产党与世界对话会”注册簿上签下名字。
这次对话会的主题是“中国改革:执政党的角色”。和彭轲一样,来自28个国家的50余位学者被中国改革的“秘诀”吸引,来到对话会现场。他们中有前政府官员,有中国问题专家,有的长期在中国生活,有的第一次踏上这片国土。
过去5天,他们见到了中国国家副主席,也见到最基层的村支书,走进中纪委“神秘”的大门,也来到山东曲阜的村庄,到村民家里共进晚餐,和老大妈们一起跳广场舞,被中国普通民众发自内心的友善和快乐感染。
这曾是彭轲年轻时难以想象的。初来中国时,彭轲对中共这一课题研究不感兴趣,认为中国发展的“秘密”在基层,但多年农村的田野调查后,他依然难以把握中国变迁的全局,逐渐意识到乡村巨变的背后,始终有一个力量在推动,中国共产党,才是理解中国的“钥匙”。
2003年,彭轲开始做中国的党校调查研究,四年后得出一个有意思的结论:中国共产党已经用市场的力量来改革自身体制,中国社会、中国共产党和市场之间并不矛盾。“党的灵活性”让他对中共角色的变化产生兴趣。
作为研究中国的知名学者,彭轲坦言,在自己的国家荷兰至今也未曾和外交部长或首相见过面。“从刘云山在欧洲的座谈会到今天的对话会,中共作为一个执政党变得更加开放”,他试图寻找这一变化背后的原因。
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