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案主因为10年前旧事
褚健最早进入公众视野并非因他的学术、科研成就,而一篇新闻稿。1993年,著名财经作家、时任新华社浙江分社记者吴晓波采写了《少一个科学家,多一个企业家,划算吗?》一文,被国内各大报纸广泛刊登。稿件讲述“刚年满30岁、已是浙大正教授的褚健,毅然决定下海创办一家高科技企业”,褚健的举动引起了社会广泛讨论。
就在1993年,褚健任法人代表的浙江大学工业自动化公司成立,该公司为集科研、开发、生产、销售和工程技术服务与一体的高新技术企业。1997年,公司更名为“杭州浙大中控自动化有限公司”。20多年后,当时的公司已发展成为拥有员工4000余人、年产值超过30亿元、关联公司超过10家的浙江中控技术集团有限公司,褚健为中控系列公司实际控制人。
对于褚健而言,1999年是他和中控系发展的重要一年,这一年,组成目前“中控系”骨干的多家企业相继成立。1999年,杭州浙大中控自动化有限公司和浙大半导体厂及浙大快威公司三块资产,被浙江大学装入浙江海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合并上市,而杭州浙大中控这个法人实体也随即注销。
同年,3家与褚健关系密切的企业成立:1、浙江海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联合褚健等23个自然人共同出资3000万元组建浙大海纳中控自动化有限公司,其中浙江海纳出资2950万元占总股本的98.34%;2、浙江浙大中控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成立,浙大工业自动化工程研究中心作为持股50%的控股股东,褚健时任该中心副主任;3、浙江浙大中控技术有限公司成立,现更名为浙江中控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检方查明褚健的主要犯罪事实,大部分与中控系有关,时间集中在1999年至2005年间。”知情人士向澎湃新闻透露,检方通过前期侦查涉及褚健案金额最多的,均发生在褚健与中控有关的企业间股权转让过程中,如涉嫌低价受让、侵吞等问题。
800余人签名为褚健取保候审作保
在褚健案被移交审查起诉后,浙大教授、师生、中控系列公司员工等800余人签名愿为褚健取保候审作保。其中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浙大机械工程系教授杨华勇,浙大管理学院院长吴晓波,浙大海洋学院院长陈鹰等20余位浙大现任教授、中层干部,以及原浙大党委副书记周文骞,原浙大副校长顾伟康,原浙大副校长吴平东等20余位浙大退休领导。
在多份愿意为褚健取保候审作保的浙大教授声明中提及:褚健可能涉及犯罪的问题都发生在2003年以前,是当时响应国家号召进行产学研结合、大学教师创业初期的事情。根据当时的历史环境和党的相关政策,对很多探索的情况还没有明确、完善的规定,针对这类问题,是否可以给在当时创业的教师们一个相对公平的看待,这样可能有利于我国今后的创新事业的进一步大发展。
与上述浙大教授持相同观点的,还有曾采访过褚健的著名财经作家吴晓波。
吴晓波向澎湃新闻介绍,从1990年代中后期到2004年,中国企业界发生过一场以国退民进为主题的产权清晰化运动,数以百万计的国有、集体企业被出售予私人,其中苏南及浙北地区就有97%的国有、集体企业被私有化,客观上看,这无疑释放了中国产业经济的生产力,完成了产权私有化的“惊险一跃”,中国民营资本集团的格局就是在这一时期被确定下来的。这一过程中,各级政府没有出台过产权量化改革的完善的政策性法规,因此,许多企业的产权清晰改革都手法暧昧而讳言莫深。
“2004年秋季之后,香港教授郎咸平曾对海尔、长虹、TCL、春兰及科龙等公司的产权改革提出质疑,成为当时轰动性新闻事件,几乎所有被郎教授盯上的企业,其清晰化方案都经不起推敲 。而中控系的产权清晰过程,正发生在2003年。那个时期发生的产权清晰化行为,从严格的现行法律意义上,几乎所有的产权改革都可以被视为 国有资产流失 ,每一个产权获益者都有‘侵吞’之嫌。”吴晓波认为。
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