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最美好的时光
1966年夏,周永康从北京石油学院毕业。时值文革爆发。北京高校在经历了三个月的混战后,9月,周永康这一届毕业生被宣布留校待分配,一等待就是一年。
1967年,周永康来到辽宁盘锦,他被分配至大庆油田六七三厂地质队。大庆油田六七三厂,是大庆油田专门为开发辽河油田组建的机构,因其成立于1967年3月而得名。
作为辽河油田的前身,六七三厂成立之际,从大庆油田下属各机构抽调人马,组成了包括地质队、钻井队、采油队、石油队的一整套作业队伍,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周永康起初在六七三厂做实习员、技术员。1970年,辽河油田大会战展开,参战人员1000余人,周永康被调到辽河石油会战指挥部地质团区域室。之后三年,周永康在地质团区域室先后担任技术员、党支部书记、大队长。
在地质团,周永康给同事们留下的印象很不错。曾与周永康共事的原地质团老职工、79岁的高级工程师张国成记得有年冬天,周永康还在地质团任大队长,和同事一起外出检查工作。回来时周永康没有坐单位的车,自己坐火车回来了。周永康说,他是大队长,同事肯定让他坐驾驶室,大冬天人家坐卡车车厢,他心里觉得过意不去。
1973年,地质团更名为辽河石油勘探局地球物理勘探处(即后来的辽河油田物探公司),周永康担任处长。当了处长的周永康,同事们觉得并没什么变化,工作积极,待人接物没什么架子。
张国成记得,这年夏天,他和周永康一起去山东开全国石油断层会议。途中在天津站转车,周永康说自己年轻,跑上跑下去排队买票,让年长他五六岁的张国成拿着材料坐着等。“那时坐火车不方便,排队买票的人很多,天气又热。”他说,“我当时就觉得这个小伙子人年轻,但很懂事。”
物探就是通过收集地震反射波的频率来确定地层结构,是进行地质勘探的早期工作,多数时间在没有人烟的处女地进行,工作条件艰苦,很少人愿意做这个工作。辽河油田物探处最初有六个小队,后来逐渐扩展至十个小队,约2300多人,一年中有四五个月在野外工作。
盘锦盛产大米,稻田很多,每年霜冻后,大地结冻,物探各个小队队员们开始野外工作。“我们都是大冬天跑野外,工作条件很差。11月份出去,第二年的三月份回来,很多时候春节都回不了家。”
每逢过年过节,领导们都要去各个小队的野外基地检查慰问。作为处长的周永康,时常去野外基地看望同事们。
周永康在物探处当处长时,宁广运任副处长。今年已82岁的宁广运说:“我这人开车的出身,没什么文化,说话冲,脾气暴躁,时不时跟周永康争执,他从不计较,更没有什么打击报复穿小鞋之类的举动。”
“在物探,周永康不仅跟班子成员关系不错,群众基础也很好,工作非常努力。”宁广运记得,有年下大雨,路很滑,身为处长的周永康身先士卒,跟普通职工一样往井上扛水泥袋,“大家伙儿都很佩服他”。
张国成曾经和周永康住在一排平房中。“他不抽烟,不喝酒,生活相当简朴。常常一身劳动布衣裤,膝盖前面两块补丁。”
在物探老职工的眼里,“工作能力强,人很不错”的周永康还非常关心群众生活。当时全国油田职工的家属绝大多数都是农村户口。他们来到城市后,没有供应粮,生计很成问题。大庆油田组织职工家属开荒种地,解决了家属的口粮问题。全国一声令下学大庆,让油田自己解决职工家属的生活。物探公司在油田南边开辟了一片稻田,组织家属们种植水稻。为浇水的问题,已是处长的周永康亲自跑到当地公社跟地方交涉,忙前忙后,没少操心。
1976年,周永康上调辽河石油勘探局政治部副主任,三年后升任辽河石油勘探局副局长兼钻井指挥部党委书记。
钻井队是辽河油田最大的单位,好几千职工。周永康在钻井队的工作,依然顺风顺水。“他那人脾气好,性格沉稳,不很爱说笑,但很温和,有工作能力,那边的人都服他。”宁广运说。
因为周永康大学所学专业是勘探,周永康被当时的石油部领导点将,离开钻井队,回到物探,以辽河油田副局长之职兼任物探指挥部党委书记和总指挥。
1983年,周永康被擢升为辽河石油勘探局局长、党委副书记。一位辽河油田子弟认为,周永康升任辽河局长的契机是,当时搞干部年轻化,周那会儿刚40岁,是其中的佼佼者。1984年,辽河油田所在地盘锦正式建市,周永康兼任盘锦市委副书记、市长,集油田、地方大权于一身。
在辽河油田的15年,周永康的口碑很不错,上升很快,差不多一两年一个台阶。对于这一点,老职工们比较普遍的说法,周永康擢升迅速,与其在北京石油学院时曾经保护过文革初期受冲击的校领导分不开。
据老职工们说,周永康在北京石油学院求学末期,文革爆发,当时学校党委书记刘长亮和副院长贾皋均遭受很大冲击。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