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过去的6月,一批国企高管纷纷落马。根据中纪委公布的案件查处信息统计,十八大以来,国企系统因各类违纪而“落马”的高管已超过50人,其中,今年以来达到40人。国企反腐呈现“高压态势”。
高管涉案金额巨大
今年以来,中纪委网站公布国企负责人违纪案件频次加密,尤其是3月份以后,先后已有36人因各类违法违纪行为接受调查或被开除党籍公职。
最引人关注的依然是央企高管腐败问题,案件当事人不少都是企业“一把手”。除了蒋洁敏、宋林,还有首都机场集团公司原董事长、总经理李培英,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原总经理、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原董事长陈同海等。
这些涉案企业“一把手”的涉案金额巨大。据东北师范大学廉政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柏维春统计,2010年国有企业腐败涉及挪用公款的案例中,1人涉案5.8亿元,2011年1人涉案7.9亿元。虽然蒋洁敏、宋林等“大老虎”的涉案金额尚不得而知,但对百姓而言,必是天文数字。
柏维春说,现有国企高管“亦官亦商”带来权力寻租的双重风险:一方面,国有股份一股独大,企业内部行政化色彩浓重,极易形成“一把手”的“一言堂”;另一方面,一些国企高管与政府部门形成互相利用的利益关系。
西部地区一位国企负责人坦言:“现行制度下,做国企亏了有国家买单,赔了有财政兜底。”也有一些人为了从“高管”变成“高官”,绞尽脑汁搞政绩,恨不得把后几任的资源都提前花掉,也就不惜通过超发福利向职工买“选票”。
贪腐集体化 窝案增多
国企系统中的腐败已不只是单个国企高管贪污受贿、生活腐化这么简单,窝案腐败成为一大特点。广州市检察院日前通报,广州白云农工商系列窝案已有 19人因卷入而被立案调查,广州市国营联合公司原总经理张新华等人涉嫌腾挪贪污国有资产2.84亿多元,打破广州贪腐窝案涉案金额纪录。
而在此之前的中石油腐败系列案中,至少已有45人被调查;在古井集团腐败窝案中,10多名高管被查处,受贿时间跨度长达17年,涉案金额从数十万元到上千万元不等;中国移动四川公司、河北公司接连曝出窝案……
持续关注国企问题的中国企业研究院首席研究员李锦说,长期以来,国企组织设计采取条块管理,从人事任命到纪检监督,都是以内部管理为主,由此衍生的内部人控制现象,使内部监管有时形同虚设。
内部人控制,是指现代企业中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所有者与经营者利益不一致而出现的经营者控制公司现象。具体到国有企业,内部人控制被认为是导致国有资产流失的主因,表现是通过内部分利等形式化公为私,使国企内部成为“铁板一块”的“利益王国”。
企业的监管制度如同摆设
这些年来,国资委一直倡导的央企规范董事会建设,一个重要初衷就是为了消除内部人控制,防范国有资产流失风险。
“不过,从频频曝出的央企高管腐败案以及审计署查出的各类央企重大决策失误和资金违规使用看,很难说这项制度安排已经达到预期效果。”北京科技大学教授刘澄说。
在专家看来,制度效果不佳根源在于一些央企管理层的腐败勾结,虽然已有现代企业制度外形,但腐败管理层拼命维持自己“一言堂”的局面,固守既得利益和搞腐败的格局。不铲除腐败,正在逐步建立的现代企业制度,对国企而言就是一个摆设。
华润集团一家二级企业负责人说,虽然公司成立了董事会,但包括董事长、董事都是集团任命的,有的董事还是集团高管兼任的,“这样的董事会怎么可能实现监督
和制衡”?
国企腐败的大案、要案往往是外部监督发现的。如广州白云农工商系列窝案,案件跨度长达十余年,若不是一些退休职工持续多年上访举报,结果怎样不好设想。
国企反腐保持高压态势
国有企业不同于民营企业,是公共利益的一部分,国企腐败就是对公共利益的侵占,所以国企腐败是人民群众最为痛恨的腐败领域之一;由于国有经济在中国经济中始终占据主体地位,国企腐败对中国经济的伤害直接而巨大。某种意义上说,国企反腐的成败关乎中国经济改革的未来。
种种迹象表明,针对国企系统的反腐呈现持续“高压态势”。“中央纪委对国企系统的反腐给予‘特殊关照’,这是因为国企系统有腐败,而且从各方情况看,其中的腐败状况还十分严重。”刘澄说。
今年3月中下旬,中央纪委监察部公布新一轮机构改革结果,把国资委及央企单独切分出来,由第五纪检监察室负责,透出反腐指向国企的信号。
今年4月18日,中央纪委网站上公布的一份会议资料透露,国资委被确定为反腐查案的八个改革试点之一。首批改革试点,就选定监管113家央企的国资委,中央纪委对央企反腐的重视可见一斑。
今年以来,国资委密集召开反腐会议,提出要建设反腐防控体系,从体制机制等制度上推进人财物等重大决策权力运行的公开透明。国资委主任、党委书记张毅说,要把惩治腐败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旗帜鲜明,真抓真查,始终保持高压态势,坚决遏制腐败蔓延势头。
“国企已成为权钱结合、官商勾结的重灾区,是整个反腐链条中绕不过去的一环。”知名经济学家华生说。
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