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人眼中的中国地图
“要用平常心看待地域歧视,别‘高估’、别夸大。”顾俊表示,之所以人们有时候会有地域歧视越来越多的感觉,是因为很多人动辄将一些不好的现象贴上“地域”标签,比如本来是单纯两个人之间的矛盾,但贴上地域标签、再经过传播报道、众人议论,就可能演变成了两个地区的矛盾,造成地域歧视。
尽管贴地域标签的行为缺少理性,并对弱势的一方产生伤害,但是这种行为模式很难根本杜绝。顾俊解释说,普通人面对纷繁复杂的现象,习惯于借助标签对外界的人、事、物形成表面和粗浅的印象,降低行为成本。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地域偏见或地域歧视将会长期存在。
江苏人眼中的中国地图
“地域歧视近些年比较集中地凸显出来,与中国人口流动性的快速增加不无关系。”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文化教研部主任龚维斌这样认为。他表示,“人口流动会产生扩散效应,负面新闻也更容易被传播,个人的缺点被放大了,上升为其籍贯地的缺陷,并形成一些个体的错觉。”
流动会使偏见显现出来,但流动也会促进融合、逐渐减少偏见。龚维斌说,要破解这种错觉,应该加强各地的文化交流,引导大家不要把偶然看做必然,把个别当作普遍。“上海人对苏北人的偏见在过去可能更严重,但这些年上海人的包容程度已经提升了很多。”现在,越来越多的并非土生土长但在此工作生活的“新上海人”融入了这座城市。
“多出去走走!”背包客韩纬建议。他原来对不少地方都存在刻板印象,比如东北人火气大,广东人会赚钱但抠门,还有对其他国家的偏见,比如西班牙小偷多等等。当他真正走过这些省市、踏出过国门,才发现只要懂得尊重别人,得到的一般也是尊重,很多误解都是因为各地文化风俗不同才造成的。“比如大家常常认为上海人精明爱算计,却忽视了他们集体性格中尊重契约、关注生活品质等好的一面,不近距离接触是难以感受到的。”韩纬说。
北京大学政治发展与政府管理研究所教授丁元竹也认为,分析地域歧视应该多从文化层面入手,“许多地域歧视往往是因为文化上的不认同造成的。”他说中国人常有“盆地意识”与“小农意识”,自给自足,对外来的文化由于不了解而抗拒。
“我们需要做的是求同存异。”在丁元竹看来,从文化层面消解地域歧视,并不是消除文化差异,而是应该在“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的基础上提炼出一个简洁又深刻的价值观、一种精神共识,能够包容并统领不同的文化风俗。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