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的智慧结晶遭遇现代蚕食,究竟还能撑多久?
走访赣州老城福寿沟让我们再次惊叹古人非凡的智慧,然而在调查中,我们也发现,古城近千年来一直引以为豪的地下管网正在一点一点被现代化的脚步所蚕食。曾经支撑古城抵御暴雨洪水的千年沟渠和水塘正在消失。
央视财经《经济半小时》记者:我这里是在赣州市的荷包塘街,当地的居民告诉我们之所以如此命名,是因为在很久之前,这里有一个名为荷包塘的水塘,然而现在取而代之的是硬化的水面和楼房。其实福寿沟之所以能够起到抗洪排涝的作用,就是因为它周边星罗密布了大量的水塘,起到了蓄水调节的重要功能。然而经历了近千年的风雨,这些幸存下来的水塘究竟还有多少?它们现在又是什么样子呢?
记者沿着厚德路一路向北,发现以往遍布其间的水塘早已不复存在。这里是曾经的蕻菜塘,现在被填埋后,建房盖楼成为了一个社区。随后记者又来到环城路,当地居民告诉记者,以前这里有一个名为“下壕塘”的水塘,现在水塘被填平,改造成了一个菜市场。荷包塘,蕻菜塘,下壕塘,现在只是一个地名而已。
一些赣州市的老居民告诉央视财经《经济半小时》记者,水塘越来越少,原有的排水系统正在被迅速破坏。事实上,不仅仅是水塘,很多沟渠确实消失不见了。
市民:以前城外还有沟,还有好多沟,现在填掉了,埋掉了。(原来)城墙外面就是沟。
央视财经《经济半小时》记者:为什么埋掉了,您了解吗?
市民:搞建设,搞建设就埋,什么规划,这些东西。
在古人构建的排水体系里,水塘起着调蓄、养鱼、和污水处理的综合效应。在我们的采访中,一些上了年纪的老人非常怀念以前遍地水塘的日子。
市民:有雨的时候有存水了,没雨的时候,平时就方便老百姓洗衣服,养鱼,小朋友游泳,那时候都有这种作用,另外那时候比较凉爽,有水的时候,给老百姓带来比较大的方便。
记者沿中山路、赣江路、阳明路、海会路四个主要干道继续寻找水塘,当记者来到八镜路上的八镜公园继打听时,一位老人说,这里就有一个水塘。
央视财经《经济半小时》记者:这水塘叫什么名字?
市民:这鲤望塘。
《经济半小时》记者:哪三个字。
市民:鲤鱼的“鲤”,希望的“望”水塘的“塘”。
《经济半小时》记者:这个水塘一直就有吗?
市民:一直有。
记者看到的鲤望塘在公园里被开发为休闲娱乐的场所,不少居民在这里划船嬉戏。这可能也是鲤望塘能幸存下来的原因。在当地居民的指引下,我们又找到位于文清路上的一处水塘—清水塘。但这里垃圾横生、污水蔓延,漂浮着大量苔藓,还散发出一股股恶臭的味道。一位长期居住在这里的市民,不愿意面对镜头,不过他跟我们讲述了他在这儿的生活经历。
市民:你想这水都变成这样子,原来这边清水,一条沟排水都排不掉,天天南边都淹掉。
央视财经《经济半小时》记者:您是说哪会堵啊?
市民:那边,这两口塘的水。那口塘的水走到这口塘。这口塘的水,不是有一口。前段时间天天居委会过来这边,因为排水都排不出去。全部他们这样盖房子,盖的这两口塘的水都走不掉。
本是蓄洪排涝的水塘,却因周围四处建房,堵住出口,成了污水池。住在这里的居民无不为消失和正在消失的水塘感到惋惜。
那么有史记载的福寿沟的水塘到底有多少?现存的数量究竟是多少?我们找到了几十年来一直致力于福寿沟研究的,前赣州市博物馆馆长万幼楠。在他的学术调研报告中,关于水塘有这样一段文字介绍。
江西省赣州市文物局研究员万幼楠:这个谢宗瑶老人是1919年出生的,赣州的城乡普遍是城区的,他小的时候看到的找出了,现在有名有姓的29处,共84口水塘。
央视财经《经济半小时》记者:这位老人是1919年生人?
万幼楠:这个是他年轻的时候,他全部算得到的,我们访问他比较有名的
谢宗瑶老人是万幼楠亲自访问过的采访对象。在他的调查报告里,凤凰池、金鱼池、嘶马池,这些曾留存于古代这个活水系的池塘,现如今只剩下好听的名字。那么从1919年至今不到100年的时间里,84口水塘现在还有多少呢?
央视财经《经济半小时》记者:现在的话这个水塘的数量您做过调研吗?还剩有多少口水塘?
万幼楠:现在可能都不到10口了。市内,现在只能靠抽水机。
《经济半小时》记者:抽水能真正起到水塘,它能替代水塘的作用吗?
万幼楠:替代不了。替代不了。
万幼楠分析说,赣州古城的整体规划,处处贯穿着古人防患未然、规避洪涝的巧妙构思。即使在配套的水塘遭遇大面积破坏和填埋,也仍然能够维持正常运转,保护赣州的百姓。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