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曾是“铁姑娘队”队长
走进知青当年生活的宿舍,一块镶嵌在门头下面、写着“板厂村知青旧居”7个大红色字体的小牌子映入眼帘。这里,也是程虹当年居住过的地方。
“大家都希望这些历史建筑能保存下来。2002年的时候,我们在房子外面的墙上写上了‘知青旧居’几个字。去年,又挂上了一块牌子。”由于平时很少出门,多年来,只要有空,王光套便到几间老房子里打扫一下卫生、清理一下灰尘。时间久了,他也渐渐成了众人口中一致认可的“管理员”。
“有时候,那些来这儿插过队的人会到这里看看,我就负责接待。这里,有他们一生中最难忘的记忆。”打开右侧的房间屋门,王光套伸手轻点着墙上一张印有所有下乡知青的名单喃喃自语,这些年,所有返回过这个小院的人,他一一记得:“乔英,一个多月前回来过;朱国强,去年回来过;冯笑冬,去年也回来过……1993年的时候,程虹回来过。”
1994年8月1日,重新返回过板厂村的程虹,在《光明日报》上发表了一篇题为“难忘那片热土”的文章。她在一句句饱含深情的言语中,曾多次提到了这条带给自己美好回忆的小河流。如今,这条小河岸边依旧绿意融融,恬静漂亮。
她曾在1993年返回“知青宿舍”
2012年12月24日,一幅巨大的知青群像浮雕矗立在郏县广阔天地乡,从此,“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纪念馆”成为当地一个重要的旅游景点。
纪念馆的馆长叫吴焕霞,出生于1956年。巧合的是,一直生活在板厂村的吴焕霞,在1975年与程虹成了好朋友。
“其实,我1974年就认识她了。那时候我在公社广播站工作,一次偶然的机会,听到她在台上演讲,心里特别佩服。”由于当时板厂村是公社最知名的生产队,经常有其他生产队前来学习经验。那天,吴焕霞第一次见到了演讲台上的程虹。从那以后,她心里便把程虹当成了学习榜样。
“她文采好,有才华,每次打交道都是一次学习机会。”至今,吴焕霞依旧清晰记得,那次接触之后,她心里足足激动了好几天。
1975年初,吴焕霞被分到了板厂村驻队。意想不到的是,她不仅与程虹分到了同一个宿舍,还特别有缘,成了床挨床的好室友。
“她是进门第一张床,我是进门第二张。”从那以后,越来越熟悉的两个人成了宿舍里最要好的一对姐妹。
一次缘分,她们成了好姐妹
然而,稍嫌遗憾的是,由于广播站工作原因,吴焕霞仅在板厂村待了半年多时间。“虽说相处不算长,但这半年来,她经常照顾我。”聊起39年前与程虹相处时的点滴经历,她想起了一件铭记于心的往事。
那年春天的一天晚上,吴焕霞因身体着凉发起了高烧。半夜时分,当她迷迷糊糊从睡梦中醒来时,程虹和几名室友正满头大汗地用一辆架子车推着她往公社卫生院跑。
“按理说,我比她大一岁。可那时候,心里总有一种感觉,觉得她像一个大姐姐。”
“我比她大一岁,可心里总感觉她像大姐姐”
了解一下
难忘的历史印记
上世纪50年代,农业生产合作化运动正轰轰烈烈地展开。那时候,农村有文化的人很少,在当时的郏县大李庄乡,32名有文化的贫下中农子弟积极要求到农村工作。1955年,毛泽东了解到郏县知青工作经验后批示:“一切可以到农村中去工作的这样的知识分子,应当高兴地到那里去。农村是一个广阔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由此掀起了全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支边垦荒的热潮。
1968年7月15日,大李庄乡更名为广阔天地大有作为人民公社。那时,“广阔天地”的名气盖过了郏县,成为知青们梦寐以求的圣地。
舍友日记
“欢送会上,从来不曾掉眼泪的程虹今天哭了”
1978年2月20日,程虹因考上大学要离开板厂村。临走前,生产队为她开了一场欢送会。
“真的,认识那么久,从来没有见她哭过。欢送会上,第一次看到她流泪了……”那天的欢送会结束后,吴焕霞带着难过和不舍的心情许久不愿离开现场。她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趁晚上夜深人静的时候写了一篇日记:“上午给程虹开了一个欢送会。会上发言的有……从来不曾掉眼泪的程虹今天哭了。她说,经过自己努力,被大学录取了,真是感到高兴,又感到难过。高兴的是自己通过努力,在答卷上看到了满意的成绩;难过的是,将要离开待自己亲如儿女的‘家人’和朝夕相处的知青战友……”
其实,早在4天前刚听说程虹考上大学的消息时,吴焕霞就写过一篇日记。
在那本存放了30多年、早已发黄的本子里,另外一篇写于1978年2月16日的日记中,除了祝福,还包含着吴焕霞深藏心底的一份敬意:“听到程虹被录取的消息,很为她高兴……今后,我要以实际行动,向程虹学习!”
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