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身贫寒家教严格
申维辰曾为村志撰文四五千字表达“故乡情”。“我从小对点灯很着迷。”申维辰在文章中说,他的父亲是城里一个木筑厂工程师,他的父亲动用在县里的人际关系,托熟人帮忙买电线、电闸等准备为村里装电灯。“人托人可以摸着天”,这是他最早从父亲那里学来的“谚语”。
“文革”中,村里一年多停课,申维辰就在村里学种地、和父亲学干木匠活。“母亲、姐姐和我三人在村里,生产队按人头分下的粮食总是不够吃,我们就一起上山捡羊粪交给生产队顶工分。”
“春天帮下种,夏天锄玉米,秋天掰玉米、拔大豆、摘蓖麻等等都干过。”根据申维辰在文章中所述,他在农村的生活经历对他的仕途也有帮助,后来他在潞城县委办公室工作时,陪县委书记下乡调研,他因为有干农活经验,讲解农民生产习惯和种地的讲究,给县委书记留下好印象,后来他被派到潞城城关公社做党委副书记、革委会主任,而那时他才24岁。
申维辰在文章中谈到他的家人。他的爷爷、父亲都是木匠,父亲后来患膀胱癌,在北京做手术后返村,1979年父亲去世,他的姐姐也在青壮年时早逝。而他的母亲小时候命也很苦,“3岁时死了娘,7岁上又死了爹,寄人篱下,吃尽苦头。特别爱看戏的习惯使她深明大义,对孩子严管严教是出了名的,我从小挨打受骂是常事。”
根据北青报记者了解,申维辰事发时他96岁的母亲尚健在。平日里,申维辰经常到榆次区探望老母亲。提到母亲对自己教诲时,申维辰写道:“特别是当有人来访时每次都要亲自查看带了些什么礼物,一旦发现是贵重物品,马上对我板起面孔要求不能收下。”
热衷研究山西历史文化
申维辰曾经当了6年山西省委宣传部部长,显示出文化策划能力,提出“华夏文明看山西” 的口号。早在2010年9月,就任中宣部副部长之前,申维辰就因策划、推动了《乔家大院》、《八路军》、《吕梁英雄传》等热播晋剧,以及舞剧《一把酸枣》,受到媒体关注。他还一手创办了山西的另一个文化品牌平遥国际摄影大展,是首届平遥国际摄影大展组委会主任。
《环球人物》杂志2007年曾发表文章《申维辰:华夏文明主根在山西》,中国著名的历史学家、考古学家李学勤说申维辰,“学养深厚,对山西的历史文化,有着深入的体认和热烈的感情”。
昨天,北青报记者联系到李学勤教授,他回忆道,当年带学生去山西大学考察,山西大学介绍他和申维辰认识,感觉申维辰很重视山西文化,也有一定见解。后来申维辰到北京后,还请过李教授等人吃饭。后来,申维辰出版了《华夏之根》。“从一个领导干部角度看,他能写出这样一本研究比较深入的书是非常不错的。”北青报记者发现网上曾经销售过该书,作者为申维辰个人。知情人说,申维辰确实喜欢研究山西历史文化,而且有山西当地的一些专家教授帮忙,这本书还是有研究价值的,不属于水货。此外,申维辰还是山西大学历史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合作导师,研究方向则是北方考古。
突然落马令老乡震惊
申维辰多次回村上坟祭祖、参加村民活动,还在该村修《沟北村志》时给予大力支持,多次过问编修过程。
北青报记者拿到的这本《沟北村志》近400页、有45万字,印刷精美、32张彩页,定价128元。在村志中,除了申维辰撰文数千字讲述自己对村子的感情之外,还有多张申维辰参加村内活动、其母亲和妻子回村看大戏等照片。据村志记载,1997年任晋中地委行署专员的申维辰为村内修水泥路捐款 7000元。2009年申维辰90多岁的母亲回村并为关帝庙捐款6000元,太原市文物局、施工单位、潞城市委的一位副书记等均捐款,最终村里的关帝庙投资200万元修复。
申维辰的老家沟北村位于潞城市东南方向近15公里的深山沟内,村内环境整洁,房子较新。全村仅40余户、160多人,大多数姓申。
4月15日下午北青报记者赶到山村。目前,村内没有申维辰的直系亲属、近亲属居住。他家原来的十多间窑洞整修较新,院子内栽种一丛竹子,有石头桌凳,门窗紧锁。申维辰的祖坟位于村南高坡上,一圈松柏环绕着几座坟茔,坟前还有不久前清明节的花圈等物品。
从13岁进入乡政府工作,到40多年后成为正部级高官,作为深山沟里走出的农村娃,申维辰的突然落马,令老乡们深感震惊。
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