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个孩子的出生日期都很有讲究,毛东东正好比他的曾祖父小110岁,也是12月26日的生日,而毛甜懿的预产期原本是9月9日,毛泽东的逝世纪念日,不过后来提前了几天出生。
王南方曾经问过邵华,是不是剖腹产选的12月26日的日子,邵华非常自豪地回答说,是自然分娩。
“如今刘滨已经接替了您的重担”,毛新宇在《母亲邵华》一书中如此告诉母亲。
刘滨的确在按照邵华的教导,试着担起维护毛家形象的责任。
一个细节是,邵华生前公开撰写的几乎每篇文章,内容都是回顾毛家大宅门的革命历史,发表平台也基本都是政治上最为正统的《人民日报》或《解放军报》,落款也一律都是和丈夫联合创作或署名,丈夫死后,她的文章变成与儿子毛新宇共同署名—每篇文章展示的都是她“毛家媳妇”的身份而不是个人身份。
这个传统也延续下来,2008年邵华去世之后,刘滨开始照此模样做事。当年,她和毛新宇共同署名的《杜鹃永远火红》发表在《人民日报》上。
刘滨已经成为真正的毛家主妇。她的父亲已经过世,她把母亲蔡振霞接来北京一起生活,协助照顾和教育两个孩子。
解放军军医学院护理系毕业的刘滨,还去攻读了政治学专业,2006年开始,她在南开大学周恩来政治管理学院修读硕士,她的毕业论文是《论人民军队管理思想及其发展趋势》。
该学院一位老师告诉《博客天下》,2008年刘滨并未按期毕业,延至2010年获得硕士学位,也未参加毕业典礼,平时很少与师生有过交流。不过在刘滨的导师朱教授眼里,“刘滨是个挺老实的人”。
得力的助手
邵华最放心不下这个性格天真的儿子,她给他寻觅安排得力的助手和得体的夫人。
在毛泽东把毛岸青托付给邵华之后的几十年,邵华也在寻找自己事业的继承者。她的儿子毛新宇率性天真。
和大多数高级军官和干部家庭类似,邵华的家中执行“机关辈儿”,换句话说,孩子在工作之前,要对所有妈妈的同事和穿军装的人叫“叔叔”,哪怕只大上五六岁。
这是很多老革命的传统,可以追溯到毛泽东的传统。江青的第二任秘书杨银禄告诉《博客天下》,比他小2岁的李讷会称呼他“叔叔”,杨银禄赶紧说不要这么叫,但李讷会非常得体地说:“你跟我爸爸妈妈是平辈,我应该叫你叔叔。”
不过“机关辈儿”在毛新宇这里就不太行得通。
中央文献出版社原总编辑镡德山眼中的毛新宇是个“直来直去”的人,过去镡德山给邵华送书稿,毛新宇就会打招呼“你又来啦?你送什么来啦?”邵华会对新宇称呼镡德山“镡叔叔来了”如何如何,但是毛新宇却不会这样称呼。
王南方也对毛新宇的率性印象深刻,“啊。给我照相,好!”
毛新宇不修边幅。担任毛新宇其中一本著作的编辑柳虹(化名)第一次看见他时,他趿拉着一双布鞋,没穿军服,就这样出现了。
这对会见一位不熟悉的女士来说可能有点失礼。
他其实只是没有太多的客套,编辑柳虹说到单位有个小美编崇拜毛泽东,想要毛新宇将军的签名之后,毛新宇马上神采飞扬地说:“啊呀!没问题,你把他叫到我家来,我亲自给她签字!”
毛新宇有时候开着会会突然想起什么事,也不跟领导打招呼转身就走。
“我觉得是家族血液的自然流淌,就是那种家族遗传,他不是刻意的。”柳虹说。
这种率性可能有时会被人认为不太得体。
邵华从湖南省挑来了一位干部做毛新宇的秘书,毛新宇非常信赖这位秘书,他们情同手足。
一位不愿具名的出版社编辑,因为书稿的缘故曾经多次去毛新宇家中。
“他管他的秘书叫‘老弟’,‘怎么样?老弟?’感觉很亲切。”前述编辑说,“不是上下级,而是把他当作家里人的那种感觉。”他会参加他秘书老弟的孩子的百日宴。
邵华尽力改善毛新宇的公众形象,包括体重。
毛新宇爱吃肉,不过邵华一直管得比较严,毛新宇出门时,邵华甚至会打电话给外地接待的朋友,让他们控制儿子吃肉。
毛新宇曾经在住处附近的公路上跑步,邵华故意不给他钱,免得他买吃的,消耗大,很辛苦,毛新宇只好跑到商店小卖部去赊账,工作人员再带着钱去还。
毛新宇和他爷爷一样喜欢游泳,水性很好,曾经和邵华身边的工作人员一起在北海基地附近游泳,从基地下水游到几公里外的靶场上去。
管制下,有时候大家会敞开开荤一次,军事科学院有一位大校和年轻时的毛新宇交情很好。镡德山有次和他们一起吃饭,吃的是鸡肉,“他俩啃剩下的骨头把盘子堆得尖尖的,完了还把骨头拿回来砸吧砸吧”。
不过这种率直在不熟悉他的人眼里可能会产生意外的冒犯。在邵华去世之后的几年,毛新宇独自参加一些活动时,被人拍到了说话反复等场面,而且被发布出来。这些复杂的场面,都不是主要负责照顾生活的秘书所能应付的。
让他美丽而干练的夫人出面来协调、修复这种关系,也许是一个更好的主意。 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