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然,此后不久,汪洋即调离铜陵,担任安徽省省长助理兼省计委主任。1993年,38岁的汪洋出任安徽省副省长,成为当时全国最年轻的副省长,并继而进入省委常委。
在皖省工作期间,汪洋鲜明的施政风格,给当地官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据称,汪洋的超前意识很强,在任常务副省长分管财税工作时力推一项改革,连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朱镕基都说他“年纪不大、胆子不小”。
很少有人知道,汪洋还是个孝子。
但自从离开宿县以后,汪洋就很少回到家乡。尤其是后来,他也想把母亲接到合肥、北京长年居住,但都被母亲婉言拒绝了。汪洋在安徽省任职期间,每年春节都要回宿县看望母亲,母亲认为路费很贵,表示打个电话就可以了,不必每年都回。
汪洋到北京工作以后,时间更加紧张,回老家的机会也愈发稀少。6年间,只有一次春节回家看望母亲,而且还是悄悄地,没有带秘书,也没有惊动地方政府,汪洋自己乘坐火车从北京回到了宿县。过了一个晚上,第二天他又悄悄地离开了。
知情者说,整个过程非常安静,即使他们家的邻居也没有感觉到,他的母亲也没有跟任何人说起过。
重庆治吏
由于汪洋过硬的政治素质和干练、超前的改革思维,再加上其有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委员的任职经历,使得中央在考虑西南重镇重庆市委书记的人选时,迅速锁定汪洋。
记者多方调查获悉,国家在1999年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后,致力缩小东西部发展差距,但收效并不明显。重庆作为长江中上游的核心城市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结合重点,急需一个年富力强、有魄力、有能力、有眼光、能把握大局的当家人来规划和协调大的区域经济整合,汪洋正是合适人选。
2005年底,汪洋空降重庆,正式履新。据信,这一人事任命是考量其曾在国家计委工作,熟悉经济课题,并参与制订“十一五”规划,对中国经济未来5年的发展脉络非常清楚,可助力这座中国最大直辖市新阶段的发展。
此外,中央曾为解决三峡库区百万大移民等因素而决定重庆直辖。8年间,重庆主城区获得了发展,但三峡库区却困难重重。而在处理库区矛盾方面,汪洋富有经验。2004年,四川大渡河兴建瀑布沟水电站,汉源县约10万人将被迫迁移。由于居民不满政府的土地征收赔偿方案而引发抗议,并与警方发生冲突。当时,就是汪洋带着胡温的四点重要指示前往汉源平息。
平息“汉源事件”,让外界对汪洋的手腕与才干评价颇高。
当地官员称,汪洋对中央三峡库区的政策了解透彻,也因做过宣传工作,他知道如何把握舆论,让全国知道重庆在三峡工程中所作的牺牲,从而争取到中央和其他省市对三峡的支持和投入。
在汪洋的强力治理下,截至2007年4月,重庆已迁移三峡库区移民102。4万人,完成了113。8万人任务的90%。汪洋当时自豪地说,“对于三峡百万移民这个世界级难题,我们已是胜券在握了。”
汪洋到任后,重庆的一个重大变化就是,重庆官风被严厉整顿。
一个耐人寻味的细节是,在重庆2006年遭遇特大旱灾时,汪洋到农贸市场视察,菜农坐在地上回答他的问题,随行人员便态度傲慢地两次叫菜农站起回话。汪洋突然做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举动,他从菜农箩筐里抓起一个大青椒,转身砸向该工作人员,事后表示:“今天我对有些工作人员不客气,干什么要群众站起来说话?我们是人民的公仆,站着的当然应该是我们!”
也有人指汪洋是在作秀。但后来的一些事实让这种论调很快破产。
一个突出事件就是,震惊2007年中国新闻界的“最牛钉子户”事件。
汪洋最广为人知的事情是以开明、冷静、务实的态度解决了重庆“最牛钉子户”事件。当时,“钉子户”户主杨武爬上孤岛般的楼顶大喊:我要见汪洋!
舆论一下子将汪洋推到了风口浪尖。
汪洋没有寻求有关部门封锁媒体的报道,没有动用执法部门“硬来”,而是指示各方与户主积极谈判,并最终以一种理性、和平的方式圆满解决了此事,赢得了国内外媒体的高度称赞。
有媒体说,汪洋此举为各级地方政府解决同类纠纷提供了一个可资借鉴的模板。还有媒体甚至戏称,汪洋通过了“考试”并获高分。
香港《亚洲周刊》评价说,“最牛钉子户”结局皆大欢喜,汪洋为胡温强力冲关通过的《物权法》、为大陆私权保护,写下了一个理想的注脚。
而就在“最牛钉子户”事件被炒得沸沸扬扬之际,汪洋的另一个重大举动在山城重庆火爆出炉。
2006年年底,重庆市出台了一份传媒改革文件,在全国首开先例。文件要求,重庆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市长、市政协主席除涉及全局性重要活动以外的常规性调研活动,《重庆日报》二版刊发消息,字数原则上不超过1000字;广播、电视报道不上头条,长度原则上不超过3分钟。
汪洋的一句“让读者习惯到二版找汪洋”,让重庆新闻界至今仍记忆犹新。 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