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进中南海的游客】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国人生活水平提高,对生活质量有了新要求。人们有了余钱之后,不仅要求吃饱穿暖,还有旅游的需求,怀揣“去外面看看,长见识”的想法,旅游者奔赴向祖国各地,逐渐“出境游”变得也普通寻常。图为1983年,作为中国中央政府最神秘的权力中心,中南海对外开放,让市民参观,进入新华门游客络绎不绝,都想一窥毛泽东等中央主要领导人工作、生活、居住的地方。
【第一个登上天安门城楼的百姓】1988年1月1日,天安门城楼首次对中外游人开放,第一个中国游客是北京东四人民市场退休职工高希武。
【第一批来中国旅游的“老外”】因为建国后长达30年的封闭,外国游客无法进入中国旅行,那时,除了极少数外交人员,普通百姓无法看到外国人,即使看到,因为害怕“里通外国”也不敢交流。“老外”对于中国人来说,充满了神秘与好奇。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来中国旅行的外国友人增多,外国友人走到公共场合都会引起中国民众的围观,成为当时中国一个特殊的社会现象。1978年,一外国旅游团在兰州被10万兰州人围观。图为1980年夏,在故宫的国人,不看国宝,不看大殿,围观外国游客。
【第一个“经济特区”】作为我国第一个经济特区,深圳一直被看做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然而,这个如今车水马龙、汇聚四方的现代大都市,1979年前却是一个荒凉的小渔村。1980年8月,中国政府正式批准建立深圳经济特区,随后又在珠海、汕头、厦门、海南建立特区。在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中,1982年11月~1985年12月的37个月期间,中国建筑第三工程局(集团公司)一公司在承建深圳国际贸易中心大厦(简称国贸大厦)时,创下了三天盖一层楼的速度,这在当时的中国是绝无仅有的,从此“深圳速度”成为形容建设速度非常快的一个词。深圳经济特区一直发挥着“试验田”的作用,创下了物价改革、企业产权转让、住房制度改革等众多个“中国第一”。图为1983-1984年,深圳罗湖区,施工人员在建筑工地中。
【第一次反对的声音】1988年3月,人大代表黄顺兴在七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公开发表反对意见,反对周谷城担任科教文卫委员会主任委员,他说:“周老先生虽然德高望重,但已八十有九,他应该好好休息,应该把这个位子让给更年轻的人。” 当场表达不同意见的“异动”,让所有人始料未及。黄顺兴发言完毕,沉静的会场掌声四起。站在话筒前,大声说“我反对”的黄顺兴代表,被定格在历史中。这是全国人大史上首次出现不同声音。
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