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身份转变
两者一脉相承
新京报:做信访副局长和做律师最大不同在哪儿?
黄力群:本质上没有什么不同,可能两个身份都发生在自己身上,我会觉得这是一脉相承的。信访副局长接触的涉法涉诉案件说白了也是跟法律打交道,帮助上访百姓解决问题也是实现公平的途径之一,我不觉得有特别大的不同。
新京报:大家都会觉得从官员到律师的人比较少,如何看待这种流动?你觉得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才会做这样的选择?
黄力群:人员流动很正常。(我)不是什么特定类型(的人),只是遵从自己内心。
新京报:据了解,首都机场爆炸案是你所加入的这个律师事务所代理的。以过去官员的思维和律师的思维分别看待这个案子,会有很大区别吗?
黄力群:冀中星的案子之前我就有关注,这是一个和信访关系比较紧密的案子。冀中星受到法律制裁无可厚非,但这一切似乎可以避免。整整8年,如果他的问题能够妥善地解决,可能不至于酿成爆炸案。
新京报:那怎么解决你所说的问题?
黄力群:希望信访人员、地方公检法人员提前面对冀中星们,而不是等悲剧发生再处置。
解决这个问题,根本还是在地方、在基层,如果能把矛盾解决在萌芽状态,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老百姓也没有那么大怨言,政府和社会所花费的代价也要小很多。
新京报:这些更多的应该是作为信访局副局长的体会。未来去代理案件,特别是涉及信访的一些案件时,会担心转型困难吗?
黄力群:没有这方面的担心。我的父母是法律工作者,我学法律出身,在基层法院工作过很长一段时间,信访局接触的又多是涉法涉诉案件,所以一直没离开法律行当。
谈未来
从实习律师做起
新京报:到律师事务所的职务是什么,会有特别的安排吗?
黄力群:按照《律师法》的规定,必须要有一年的实习律师经历才能正式执证,所以我目前的身份是实习律师。
新京报:你希望成为一个什么样的律师?做律师最重要的是什么?
黄力群:我希望能结合之前的经历,更全面更客观地梳理和认知案件。遇到原则问题时,选择坚持自己的信念。
做一个律师最重要的是客观、冷静、全面,这是帮助老百姓实现公平正义的必要途径。
新京报:你做律师最大的优势是什么?常年在政府,人脉是不是最大优势?
黄力群:刚才说了,我一直没脱离法律工作,平常也很注意这方面的学习和积累。之前因工作原因,接触了大量案件。虽然没做律师工作,但是一些案件涉及的审判思路、辩护策略我都有涉猎,我会认为这些是优势。
至于人脉,律师接触更多的是法院,这方面不存在什么优势。
新京报:以后会偏重哪些案件?
黄力群:之前在法院工作过很多年,刑事案件审判方面的工作会是以后大方向。我也接触过一些青少年法律援助的案子,这方面也比较有兴趣。
新京报:这两年“死磕”成了律师圈儿的流行词,你怎么看?
黄力群:律师要敢于坚持自己的观点,敢于说真话,有时候真理掌握在少数人手里。
另外,我们国家现在正处于社会矛盾凸显期,部分领域的立法工作相对滞后。律师能率先发现一些问题,通过律师的“死磕”,通过他们过硬的专业素养,达到推动某一领域某条法律完善进步。从这些角度讲,我支持死磕。
但是我并不同意为“死磕”而“死磕”,为了迎合社会情绪而“死磕”,“死磕”必须建立在全面认知案件的基础上,以偏概全、刻意对立也是不对的。
新京报:有没有你特别信奉的法律格言。
黄力群:不能算是格言,但我一直跟自己说这么一句话:当你有权力的时候,要把别人当作人;当你没权力的时候,要把自己当作人。
对话人
黄力群
男,1957年生人。祖籍上海,生于北京,早年在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工作,1996年获得北大法律系硕士学位。之后供职于全国人大内务司法委员会,其间作为中央援藏干部在西藏自治区人大法工委工作,之后担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信访局副局长直至离任。
我和(黄)力群是研究生时期的同学,有20年交情了。当时我们(北大法律专业的)班上有20几个同学,大多数从政了,力群是其中的佼佼者。
印象里当律师的只有两三个,老同学们聚会,大家会羡慕力群的位置,羡慕我的自由。
但是当律师一直是力群的梦想,他始终没放弃过这个念头。3年前他跟我第一次提起时我还以为是开玩笑,没想到他当真了,现在他梦想成真,我很敬佩。我相信他会成为一个好律师。
——锋锐律师事务所主任周世锋谈黄力群加盟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