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勇于直面时弊、敢抓敢管,一抓到底,对矛盾、问题、困难不回避,不遮掩,不粉饰。”徐晓冬说,“针对一些同志当‘太平官’、做‘老好人’,不愿得罪人的现象,他严肃指出,现在我们的‘关系学’太多了,大家不愿批评了,讲情面、讲关系、怕‘穿小鞋’。这样下去,我们党和国家的事业是要被断送的。”
“要把那些老说空话、站在那个位置上不办事的人拉下来”
1987年年底,中央决定调朱镕基到上海当市长,1991年3月他当选国务院副总理,离开了上海。他在上海工作了3年多,其中近两年是书记、市长一肩挑。虽然他主政上海的时间不长,但却是上海发展的关键时期。他在任上海市市长前做了不少准备,一到上海就对经济工作、城市建设和人民群众生活等开展调查研究。朱镕基坚持“时刻为民”的宗旨,抓的头一件事,就是把解决上海市民的副食品供应作为工作突破口。后来,他又提出新一届市政府重点抓三件实事:交通、住房与煤气、菜篮子。为了做好菜篮子工程这件事,他不仅在电视上发表讲话,还找许多干部谈话,深入农村蹲点调查。
上海市人民政府研究室原副主任兼市政府新闻办公室副主任郑新逸回忆说,在上海期间,有一次,在机关党小组生活会上,朱镕基听到反映有老百姓买不到食盐,当即找来市财贸办领导,说食盐是百姓不可或缺的生活必需品,要求马上调查食盐供应情况,并指示立即组织调运,确保市场供应。在解决上海市民生活用气问题时,有一次在上海石化厂检查工作,有位厂领导提出供气有困难,但理由不充分,朱镕基听了生气地说:“你不给液化气,我拿你是问。”这种严厉的口吻,在朱镕基为百姓办事过程中很常见。
90年代初,上海在全国最早推出住房制度改革。郑新逸说,从1990年3月至年底,朱镕基组织召开了12次专题会,讨论研究房改和建房工作。他提议要发动市民广泛参与房改方案讨论,还亲自召开全市住房制度改革动员大会,发表电视讲话,走访棚户区,体察民情。“对事关群众利益的大事,朱镕基从不马虎,绝不轻率,始终把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衡量政府工作的最高标准。”
朱镕基曾说:“我们这一届政府就是要看实绩、看政绩。你是不是把‘菜篮子’搞满了,把物价搞下来了或者稳定了;你是不是把生产搞上去了,把经济效益提高了;出口是不是增加了,外商投资是不是增加了。你要搞出政绩来,不要讲空话。”在任时,朱镕基强调,要真抓实干,实实在在为百姓做事,解决问题,“从垃圾、粪便问题到‘菜篮子’问题,一个一个解决”,“我们不提倡说空话,希望每一个同志都成为解决问题的能手。”他对那些老是坐而论道、专门讲空话而不干实事的官僚主义现象深恶痛绝,说:“不克服官僚主义,上海没有前途”,“要把那些老说空话、站在那个位置上不办事的人拉下来。”
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汪玉凯用16个字评价朱镕基为官的作风:从政为民,廉洁奉公,敢作敢为,不畏艰险。他说,1988年,朱镕基在上海提出建立全心全意为人民、廉洁高效的政府,实际上开创了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先河。
不论是当市长,还是当总理,朱镕基都不忘为人民服务。他亲自抓群众信访工作,更是将这一工作提到“关系到我们党和群众的关系,关系到我们执政党的生死存亡”这样一个高度。“我们听不听群众的意见,帮不帮他们办事,为不为他们服务,这是一个根本问题。”朱镕基说:“我深深感到,我们离开人民群众就一事无成。”
“我是一个孤儿,从小没有父母,我不怕得罪人”
《朱镕基上海讲话实录》收录了1988年6月28日朱镕基《对全市局级以上干部的三点要求》一文,其中第二点要求是“为政清廉,办事高效,做问心无愧的人民公仆”。这不仅是朱镕基对上海市局级以上干部的要求,也是他为政的座右铭。
在这篇讲话中,他说:“我有一个建议请大家考虑,是不是可以少搞点形式主义的东西?我们工作方法要改善一下。我一到上海来工作,就给自己提出‘五戒’,即不登报、不上电视、不剪彩、不题字、不受礼。现在,我常常‘犯戒’,不登报,记者不答应,非要登报不可。现在每个星期要去一个工厂、一个区、一个县、一个局。如果都要报道,天天报上都是我,这有什么好处呢?我哪有这么多好思想、好点子呢?登它干什么呢?不上电视也不行。当然,我下厂决不允许电视台记者来,但有时候接待外宾,接待外国总统,不让拍电视也不行,这也还得上。不剪彩做到了,到现在为止,我没有剪过彩,任何人找我剪彩都不剪。题字,一概拒绝,到目前为止,我没有题过字。不受礼也做到了,接待外宾受礼,我都上缴。但是现在活动还是太多,我觉得陪会是我一个沉重的负担。”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