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授考核的科研压力很大,常为学人所诟病。人们常常拿发达国家的教授来比较,指出他们都没有科研压力,但是他们却出了那么多真正的成果;相反,中国的教授那么大的压力,却出不了成果,以此来非难中国的教授科研考核制度。
本人对此也有抱怨,戏称为“记工分”。“记工分”是农业集体化时代的分配模式。农民干一天活,依照时间和劳动强度、性别等标准,记上“分”,称为“工分”,一年累计下来有多少“分”,再乘以每分的价值,就是一年所得。这是一个只管“得分”,不管质量的分配制度。我们现在的科研考核也是如此。通常是“权威刊物”一篇若干分,“核心刊物”一篇若干分,以此类推。一年下来一共几分,再乘以分值。也有的是干脆一篇多少钱。不管它质量如何。据说一所大学规定,《中国社会科学》上发一篇是5万。不过,你不要眼红,不是阿狗阿猫都可以上去的,您想想,中国有多少法学教授?它发的法律文章一年可能不会超出24篇吧(以每期4篇算,其实更多的时候只有两篇),要轮到哪一年?说一句开罪人的话,那可不是仅仅靠“质量”能上的。当然,没有“一定质量”是不行的,但是,没有“本事”是万万不行的。还得说一句,有几篇有影响的文章是在那上面发出来的?当然不是没有。许多文章是因为“在那上面发了”才有影响,不是因为文章本身的质量对学术有什么发展,或者对社会有什么用处。当然,总体来说,在它上面发的文章的水准还是高于其他刊物的质量的。这一制度的坏处是显然的,它使教授没有尊严,是大学行政化的制度因素;它也是知识分子失去独立人格、自由之精神的制度原因;它更是制造学术垃圾的重要制度诱因。
不过再“一分为二”一下,这一制度不是完全没有道理的,它是在一个不良的制度环境中生长起来的,是没有办法的办法。一是中国教授的资格认定制度不良。中国没有形成教授共同体,教授准入制度是一个“准官方”制度。这带来一系列问题。如果有一个教授共同体,他们形成了独特的利益,就会严格把住“入口”,如果入门的教授都是合格的,就用不着年年考核了,但是现在中国教授的入口把不住,许多“假东西”混进来,不考核真不行――“先天”不行,只能靠“后天”补。二是中国教授的“皇粮”太少,许多收入是要靠“工分”来分配的,没有科研记分,就缺少了一个标准,在这个意义上,科研考核有他的“公平价值”。三是教授只能进,不能出所造成的“老板”对教授的无奈。如果教授能进能出,并且有美国的终身教授制度,有了真正的“优胜劣汰”制度,有了真正的“优质优酬”制度,就不用考核了。教授的社会评价不好(当然包括科研水准),请走人;有水平的,高薪、终身,这样,也就用不着考核了。因为每个人都会珍惜自己的岗位,就会设计出自己最佳的行为方式,订出计划。也就没有那么多的垃圾成果出来了。研究是个“闲事”,“文章贵有气”,如果整天想着“工分”,我想没有人能写出传世的东西来。而真正有传世之作的无论中外,都是少数人。不要期望所有、甚至不能期望相当一部分教授有传世之作。
还应当指出的是,现在科研考核的负面效应不能完全怪罪考核制度本身,它的负面效应被另外一个制度放大了:出版垄断。由于垄断,产生了出版方面的寻租行为,使“工分”的价值失真,结果造成了严重的不公。如果出版自由,就会产生一个出版物的优胜劣汰机制,“工分”就比较合理,在此基础上运行的科研考核就比较容易为人们所接受。
所以,我们的许多问题是相互关联的,本来可以是一个好的制度,但是在恶的制度环境中它不但发挥不了作用,甚至还会产生负面作用。中国的教授困境其实是个政治体制问题。在目前的体制下,我想不出更好的办法――尽管我对它很不满意。因此,我请大家关心一下教授的“生态”。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