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是该更多地了解中国的时候了”
在文章中,傅莹以女性细腻和感性的笔触,描述了奥运圣火在伦敦、巴黎的传递遭到干扰时,她的恶劣心境及中国人的伤心、愤怒、不解,她写到那天的漫天飞雪,也写了中国姑娘潮湿的眼睛。
“这一天,将以北京和伦敦之间的一次碰撞留在人们的记忆中,这个碰撞火花四溅,充满躁动”,傅莹在文中感叹,有一堵墙挡在中国与世界之间,这堵墙太厚重了,以至于中国不是凭着一颗诚心,就可以融入世界。“世界曾等待中国融入世界,而今天中国也有耐心等待世界认识中国。”她写道,“希望西方国家有越来越多的人能够努力跨越语言和文化的障碍,更多地了解真正的中国。”
文章发表当晚,就在网上引发英国公众的热烈辩论,跟帖评论达650多条。用一位网评的话说,这是“伊拉克战争之后罕见的热烈争论”。英国民众纷纷致信大使馆,对反华示威者暴力冲抢火炬的行为表示谴责。
曾在80年代中期求学于英国肯特大学的傅莹,在20多年后就任驻英大使时,深感英国民众对中国的了解极为有限。“西方是该更多地了解中国的时候了”,她说,英国的小学课程里有埃及历史、希腊历史,唯独没有中国历史,这连英国人自己都觉得不可想象。
在国内极其低调的傅莹,开始奔走于英国政界、商界,她在牛津大学发表演讲,主动接受英国主流媒体采访并多次公开撰文,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向英国公众讲述中国的变化,她提到母亲的粮票,提到自己曾经付出过青春岁月的电厂被拆除,也常常提到她女儿所代表的这一代中国年轻人。
就在北京奥运火炬到达伦敦前不久,傅莹还在电视上接受英国广播公司主持人安德鲁・玛尔的现场直播采访。当主持人提到中国“拥有大量可以自由支配的资金”时,傅莹回答:“当人们给中国戴上‘富裕’、‘有钱’和有大量储备等等各种帽子的时候,中国民众会感到这是在吹捧中国,甚至是在忽悠中国。外界对中国的外汇储备也存在误解。这些储备并不是财政资金,不是总理可以拿来开支票的……”
傅莹坦然面对问题,大胆走出去,让西方更加客观公正地了解中国的做法,得到了同行的肯定。曾任驻法大使吴建民评价说:“中国大使主动接受媒体采访,敢在电视上辩论,这是不多见的。”
中国政府倡导和鼓励外交官“走出去”, 大胆接受西方媒体采访。去年,外交部在一次视频会议上专门表扬了傅莹。圈内也有人猜测,这一次,她被提升为副外长,或许也与此有关。
气质优雅 很有女人味
在很多人眼里,傅莹更能代表中国女性的气质。她的一位朋友说她“很有女人味”,虽然韶华已逝,而美丽依旧,满头银发一丝不乱,装束落落大方。如今已经57岁的傅莹,容貌秀丽,温文尔雅,刚毅果断,说话柔声细语,不卑不亢,充满了东方女性所特有的妩媚。
2008年5月,傅莹陪同英国首相布朗吊唁汶川大地震遇难者。有网友看到电视画面后感叹说:“在镜头里,再次看见了我国首位驻英女大使――傅莹女士的风采!她年轻的时候一定十分美丽,总让人联想到林徽因、章含之这些名字……”
傅莹的服饰也为人们津津乐道。她喜欢戴清一色的净色长围巾,简单、大方――不同的场合,不同的着装,不同的服装色彩,她一定会用与之相配的围巾,相互点缀,融为一体。
优雅的着装只是外在的展示,最根本的还是内在修养。傅莹喜欢需要慢慢品味的东西,从中一点点雕琢自己。
进入外交部后,傅莹很少有机会回内蒙古,但她很喜欢听内蒙古的长调。在任澳大利亚大使时,她经常选用蒙古歌曲的CD作为礼品。“澳大利亚人也很喜欢,有人听了之后,还专门给我发来E-mail,讲述听后的感受。”她说。
在英国,傅莹喜欢讲中国的茶文化,讲茶道的禅意、境界。有一次与英国政界朋友聊天时,她幽默地说出一句英国民谣:当时钟敲响四下时,世上的一切瞬间都为茶而停。“英国人把一生三分之一的时间花费在饮茶上,可见多么热爱茶。”傅莹说,既然有着共同的爱好,相信双方通过交流能找到新的合作机会。从品茶谈到合作,落脚点又轻巧地回到外交上。
傅莹有一个幸福的家庭。丈夫郝时远是内蒙古武川人,民族学家,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所长。女儿在大学学习设计。作为一名女外交官,傅莹因为工作而“亏欠”了家庭太多。她经常说,对丈夫对孩子,我欠的较多,没有他们的支持,我不可能这样全身心地投入工作。“我能有现在这个程度,先生对我帮助很大,家务我基本不管,我女儿对此也很理解,她已经习惯于有困难的时候找爸爸了。”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