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啊,鼓岭!》,1992年发表于《人民日报》
钟 翰
最近,《环球人物》刊登了《美国夫妇的鼓岭情缘》一文,披露了笔者留美期间,与这对美国夫妇有六年的交往。嘎登勒教授收藏百年的十几张邮票,历经两次世界大战,几十年迁徙,竟完好如初,可见其思乡情结不渝。因邮戳确凿,而铁定了“kuling”原是“鼓岭”,笔者为他的鼓岭情结所感动,遂写了《啊,鼓岭!》一文,发表在《人民日报》上。没想到这篇文章引起了时任福州市委书记习近平的关注,他随即邀请了嘎登勒太太来福州鼓岭为丈夫圆梦。现如今,这对美国夫妇都已逝世。笔者根据亲身经历再补充一二事。
嘎登勒教授随家庭来华发生在上世纪初,是随着外国强权势力的所谓“门户开放”政策进入中国的,但该家庭的孩子是无辜的,不仅无辜,还天真可爱,孩子的眼睛是天使的眼睛,他觉得鼓岭超美,那就真是超美,这是对于我们可爱中国的自然和地理的真实反映,闻者理应和我一样,引以为豪。还有就是中华悠久文化之美,在这个家庭里落实到很多载体上,是通过众多的古代文物如书画金石雕刻刺绣瓷器铜器等等传递的,至于怎么出去的,那和孩子没有关系,其巧夺天工是百年来一直震撼心魄的,是故事的主人公所以魂之所系的,也是笔者所以为自己的民族感到骄傲,为这个当年的孩子所深深打动的。孩子眼里没有政治,那时的中美民间关系,在这个孩子心里,就是一种童真的关系,没有别的。
改革开放以后,事情不一样了,怎么不一样?说两点。
其一,中国的大量留学生进入美国,进入历史还未达到两百四十年的新秀民族,先不考究这些留学生能学到多少,首先其对美利坚文化带来的影响和冲击,就是亘古未有、不可低估的。
其二,第一代赴美的华人移民,主体是华工,淘金、挖煤或修路等,文化层次低,华人社团影响力有限,且在美利坚移民大家庭中的话语权不多,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那时的两国民间关系更多的是一种朴实的下层关系。改革开放后的移民主体大不相同,基本是研究生学历,所谓博采众长,学贯中西,很多人进入美国或经济、或政治、或文化的高端部门,以他们为桥梁的中美民间关系,历史地上升到文明的领先的国与国的民间关系,很大程度上可以吸引美国政坛的注意,并据此制定某些政策,是中国和美国政府都高度重视和注意培养的民间关系,这种关系是同两国外交关系如影相随的基础关系。
这两点又反映了什么呢?反映了我国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进步之快。正是有了改革开放,笔者才能走出国门,留学美国,从而接触到这对美国夫妇,了解到他们的鼓岭情结,进而写出《啊,鼓岭!》一文。嘎登勒教授小时候在鼓岭的美好生活故事发生在百年前,那时,中国落后,被欺负。笔者留美接触这对美国夫妇的故事发生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国人可以去美国留学,去作为朋友陪伴和帮助美国老年人,老太太在语言上给了笔者很多帮助,而在结交老太太的六年中,笔者在生活和精神上也给了老太太很多关照。我从中的感悟是,我们的民族是友善的,是乐于助人的,并不是笔者能耐有多大,而是因为笔者背靠着站立起来并强大起来的中国,背靠着文明史悠久并且善良友好的中华民族。
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