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8年中国出版了《格瓦拉日记》,不知有多少中国知青怀揣着它或是手抄本投身异国,到底有多少人跨过孟古河,奔赴了缅甸战场,王曦也说不清楚。有的说5000,有的说2000,无法统计。一位曾经在金三角征兵站工作多年的游击队干部回忆说:最多一天曾经创造日接待中国知青600人的纪录。据非官方材料透露,仅下乡高峰的1969年5至8月,参加游击队的中国知青达千人之多。
1970年12月底,中断了三年多的中缅两国外交开始有了恢复迹象。知青们尴尬的发现,阵前的奈温政府已被中国接纳。为此,缅共军区中方顾问组首长郭副政委,向部队作了内部报告,强调中国对缅共的支持不会改变。图为在缅甸从军的中国知青王曦。
该报告还特别强调了国内对“中国人自愿参加缅共的问题”的态度和政策,给予了“出生入死,辛辛苦苦,流血流汗,对祖国边疆的安全是有功劳”的说法,并说在70年8月,中央军委下达文件,10月份传达到边五县,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对参加缅共牺牲的同志,其家属与解放军待遇同等。为此,缅共还为每个献身者出具了一张类似“革命军人身份证”的证明文书。图为证明文书。
林彪事件之后,国内的知青政策也开始松动,招工、招兵、上工农兵大学、走后门回城之风渐起,外五县知青开始寻找新的人生变革之路。滇缅路上,老知青们从车窗里探出头来,冲在异国一侧小路上独行的王曦喊道:“喂!替别人当炮灰的同胞们,回头吧,我们有救了。”图为在缅甸从军的中国知青们。
大部分知青战友已经逃了回去。如果不是家庭背景太糟糕,王曦多半也会退回国内 。当然,把他和百余坚定分子们留下的,还有未实现的人生价值。在雷门伏击战中,王曦这个从没打过炮的炮兵,凭自己的果敢荣立二等功。一年后,他加入缅甸共产党,并提干部。这是一片炼狱,但他没有“碌碌无为的活着”,王曦留了下来,和部队一起转战到远离边界的萨温江以东。真正的流亡生涯开始了。图为王曦。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