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华人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大陆

21岁焦裕禄逃难至江苏 在地主家当雇工生下一女

www.sinoca.com 2012-10-27  扬子晚报


  家乡解放,老焦一家离开宿迁

  厚道、勤快是胡家人对长工“老焦”的评价,话不多的他也很快融入了小乡村的生活。偶有交流,老焦会说“之所以流落至此,是因为老家打仗不太平,老乡都跑光了。”

  突然而至的老焦,走得也毫无征兆。“突然有一天,应该是日本鬼子投降那年,他们一家4口就说要走了。”胡程远回忆说,到后来才知道是他老家解放,流散在外的人相约一起回家了。

  “老焦走时,我公公还变卖一头白色毛驴换了19块洋钱给他做盘缠。”张学美告诉记者。

  20多年后,宿迁人才知道老焦即焦裕禄

  老焦走了,从此再无音信。在那些兵荒马乱之后又百废待兴的年代里,胡家人和园上村民们也渐渐忘记了这个过客,继续着各自柴米油盐或悲或喜的生活。

  直到20多年后的一天,胡程远从老村长的口中再度听到了那个业已陌生的名字。“老焦原来叫焦裕禄啊?”

  老村长如何得知这一点,胡程远已不大记得,“可能是看到报纸上的照片吧。”

  事实也许确是如此。根据记载,焦裕禄1964年5月在兰考病逝后,当年11月20日,《人民日报》刊发《在改变兰考自然面貌的斗争中鞠躬尽瘁,焦裕禄同志为党为人民忠心耿耿》,宣扬其事迹。两年后,长篇报道《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和社论《向毛泽东同志的好学生———焦裕禄同志学习》,在全国掀起宣传焦裕禄的高潮。

  不管怎样,那个当年匆匆来又匆匆去的长工“老焦”,又一次成为园上村的谈资。不同的是,笑侃变作了对英雄楷模的仰视。

  这种仰视,无疑一直延续到了今天。

  -采访后记

  用探究历史的方式

  缅怀和纪念楷模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张学美的女儿、40多岁的胡森经常使用“自豪”这个词。她说焦裕禄和自己家庭与家乡的这种联系,让他们这些做晚辈的会不自觉地更加关注其人其事,“可以说是听着这个名字长大,深受熏陶和影响。”

  在记者眼里,这个“影响”仿佛是命运的安排——如果没有焦裕禄离开这里后那些堪称伟大的事迹,一个夹杂在动荡年代逃荒大军中的过客,又怎会在这个家庭和这块土地上留下丝毫痕迹?

  当“老焦”成了名人焦裕禄,当那些尘封数年的浅淡记忆被唤醒,当那些故事被更多人怀揣各种理由挖掘和重提,“长工”、“地主”、“牛棚”这些在那个年代司空见惯的名词,变得显目和敏感。

  不止一次,张学美、胡森们对记者强调胡家对焦裕禄真的不错,同时屡屡提起的还有那个毛驴换盘缠的细节。“我看到网上有人说,焦裕禄当年在宿迁‘身陷狼窝’,受尽地主欺凌。这些,您能不能帮我们澄清澄清?”胡森这样恳求记者。

  其实何须如此?在记者看来,至少在宿迁的两年时光,曾徘徊在生死边缘的焦氏一家温饱无虞、诞下长女,他们在这片古运河边的土地上找到了对当年逃荒者来说弥足珍贵的生机。

  而探究焦裕禄在宿迁那些带着时代烙印的生存细节,又岂是记者此行、此文的初衷?能让一段历史不被遗忘、一串足迹不被湮没,藉以表达对斯人的缅怀与纪念,其愿足矣。

  扬子晚报记者 张磊

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


上一篇:1976年逮捕江青时 抓捕人员为何全都不带枪?(图)
下一篇:山东作协要求诺奖评委马悦然公布行贿干部的姓名

[声明] 加拿大华人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加拿大华人网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联系我们。

网站完整版 | 广告服务 | 网站声明 | 网站留言 | 联系我们 | RSS
Copyright © 2000-2015 加拿大华人网 SinoCa.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