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黄金周"政策施行,中国人开始集中制定旅行或归乡计划,14年来黄金周出行人次增长了23.6倍。人们聚“堵”出行,留下难以治愈的“假期病”。
1999年,中国国务院公布了新的《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决定将春节、“五一"、“十一”的休息时间与前后的双休日拼接,从而形成7天的长假,即"黄金周"。第一个“黄金周”为1999年国庆节假期,期间全国出游人数达2800万人次。图为1999年10月1日,北京故宫外的游客。CFP
"黄金周"制度出现的动因之一,是在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刺激消费,拉动国内经济,促进国内旅游。但在经济得到推动的同时,交通严重拥堵、能源浪费、景区超负荷运转等“假期病”也随之而来。图为2012年9月28日,北京迎来“最堵周”,道路基本失去了运输功能成为“停车场”。CFP
2012年,由于中秋节和国庆节重合,假期长达8天,“最长黄金周”诞生。8天时间里,相当于一半中国人――约7.4亿人次通过公路、铁路、民航等出行。图为2012年9月29日,济南市长途汽车总站北区。当日,济南长途汽车站共发送旅客11.6万人次。CFP
2012年10月6日,北京,失物招领处有许多待认领的行李。在记者等候的半天内,就有三件行李被列车乘务员捡到送过来。CFP
2012年“十一”前夕,交通部出台规定,决定长假期间部分车型高速公路免费通行。中秋回家团聚和免过路费极大地释放了公众的出行热情,全国部分路段车流量甚至超过去年一倍。图为2012年9月30日早晨7时许,深圳机荷高速荷坳收费站往惠州、汕头方向严重拥堵,司机纷纷下车休息。查良千/IC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