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方的科技平台一定要用起来。我们现在有失踪人口信息库、枪弹痕迹库、指纹库、足迹库等,这些我们都要充分地利用起来。同时,警民关系要协调好,老百姓有信心愿意向你举报,信任警察,不能出现举报后被人报复。然后,媒体在公开细节的时候,也要适当注意,该保密的要保密。”在面对类似周克华的罪犯时,倪铁建议,刑侦也要有公关,要跟媒体进行良好的沟通。
同时,倪铁直言不讳地指出,现在年轻警察对于高科技手段太过于依赖,常规措施上的技巧反而不如以前的老警察,“组合拳,即常规手段和高科技手段相结合的手段变弱了。动不动就是调录像,要不就是看看手机能否监控,如果都不行的话,破案的效率就会降低。这也是目前碰到比较大的问题。
游伟对此也相当认同。他进一步表示,凡是作大案的人,都有一定的反侦查能力。“能力大小与个人的经验、经历有关。在犯罪和遏制犯罪的过程中,都是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的。以前我们的手段都是秘密的,但现在比较公开化了。我们在刑侦方面的一些进步,也都是在特殊的案件发生之后才有的。”
游伟说,套用一句老话,这就叫:邪终不能胜正。
对底层人群的关注,倡导对生命的尊重,才是从根本上防止下一个‘周克华’出现的首要任务。
记者|王若翰
周克华死了,但人们似乎仍然心有余悸……
从犯罪心理学角度分析,周克华的犯罪历程仍存在着诸多疑点。是什么让一个沉默寡言的少年,最终成为静静蛰伏在暗处伺机扣动扳机的杀人狂魔?曾经因贩卖枪支被判刑的经历,以及不为人知的缅甸之行,到底在周克华的人生中留下了什么?在点滴细节的拼凑分析中,一些不为人知的过往,渐渐浮出水面,填补着周克华调查中的几处空白。
噩梦起源
在对周克华的犯罪心理进行解读分析时,上海市心理卫生学会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主任徐光兴直言不讳地指出:“现在很多犯罪心理学家,把周克华的杀人犯罪动机,归纳为简单的谋财,认为其并不存在仇视社会的情绪,在我看来并不尽然。”
徐光兴表示,周克华的犯罪行为表现出了典型的“变态型人格障碍”特点。这类人群的三大特征是:1、仇视社会;2、以杀人为乐;3、产生杀人强迫症心理,杀人上瘾。
纵观周克华的成长史,其内向型的性格为他日后报复社会的行为,埋下了一颗危险的种子。重庆市沙坝区井口镇二塘村是周克华的出生地,在26岁结婚以前,他一直同父母生活在这里。在村民的眼中,周克华为人老实、不偷不赌、不爱说话,甚至有些不合群。虽然在其17岁时,曾有一次因调戏妇女被治安拘留14 天的经历,但这似乎并不影响村民们对他“很本分”的评价。
客观分析,周克华在成长过程中,确实承受了一些来自外界的压力。年幼时父母频繁的争吵,以及一家人在村里生活的相对孤立,使周克华的童年与其他同龄人相比更加压抑。
17岁的周克华因调戏妇女被拘留时,恰逢1986年建国后第二次严打。华东政法大学法律学院刑法教研室刑法教授沈亮在接受《新民周刊》专访时,针对这段经历,提出了自己的大胆猜想。沈亮认为,从严打期间被治安拘留14天的处罚来看,周克华当时所谓的“调戏妇女行为”应该是情节极轻的。第二次严打期间,流氓罪涉及范围很广,基本上就是一个“口袋罪”。当时因为打架斗殴被判处死刑的案例不胜枚举,仅就调戏妇女而言,因此获罪入狱的也大有人在。在今天的刑法中,调戏妇女情节一定要有一定的严重性,能够构成猥亵,才能被追究法律责任,而在当时,仅仅是一句玩笑的话,就可能招来牢狱之灾。
综合分析,严打期间的14天拘留,已经是轻得不能再轻的处罚,据此沈亮认为,周克华当时可能仅仅是对某位女性说了几句带点挑逗性质的话而已,而这几句话为其带来的后果,在今天看来,显然有些过于严厉,加之其父周正喜,也是因生活作风问题被从城里下放到农村,后与离异带着两个孩子的周母成婚。因此,此事件对少年周克华的心理影响不容忽视。
徐光兴告诉记者,在社会中受到自认为不公平的处罚,和年幼时家庭成长环境的不利刺激,是导致变态型人格障碍的两大主要因素。而周克华的在成长时期的经历,也恰恰满足了以上两点。加上其本人沉默寡言的性格,这些因素很可能在他的内心无限积聚,直到爆发。至于爆发的方式,则分为内罚型和外罚型两种,内罚型指通过自虐等手段对自己进行处罚来获得发泄,外罚型则将发泄的对象指向其他人甚至是整个社会。显然,周克华属于后者。
暴力情结
儿时的玩伴说周克华重义气,爱看武侠小说,还曾一个人在自家院子里偷偷练功“打沙袋”。
周克华身边的熟人在事后回忆时,认为其有“恋枪癖”,对军事方面的内容感兴趣,喜欢看《轻兵器》之类的杂志,在身负命案之后,还曾扛着枪在妻子面前炫耀,并问妻子自己扛枪的样子威不威风。
负责追捕周克华的长沙警方,在周克华曾经去过的网吧调查周克华的上网记录时,发现《沉默的羔羊》和《汉尼拔》两部有关高智商变态杀人的影片,被周克华反复观看达10遍。
在周克华被击毙后,警方在他身上发现为数不多的遗物中,包括两张电影票:《听风者》和《太空一号》,一部谍战题材,一部逃狱题材。
以上种种细节,将一个沉默寡言、静静蛰伏在暗处的杀人者的心理世界,勾勒得更加清晰。然而,从武侠,到嗜血,这期间到底经历了怎样的心理发酵过程?
据周母说,周克华18岁时,曾有过想报名参军的想法,但体检没有通过。2002年春节与妻子离婚未遂后,周克华选择了离家出走。据后来警方的调查结果分析,周克华所谓的在缅甸当过雇佣兵的经历,正是在2002年出走之后所为。
刑法专家沈亮认为,凭周克华非法越境的身份,不太可能真正成为缅甸政府的正式雇佣兵。基于缅甸金三角地区多有毒贩武装力量考虑,周克华所谓的“雇佣兵”经历,很可能是在缅甸地区参与了部分民间非法武装力量的争斗,也因此接受了一些枪械知识和杀人技巧的培训。
结合周克华少年时期,对包含暴力因素的事物流露出的强烈兴趣,以及其后来当兵愿望没有得以实现的情况分析,当时已经出现心理问题的周克华,很可能在缅甸的经历中,得到了宣泄暴力欲望的满足。而周克华在国内犯下的第一桩命案,时间是在2004年。这时的他,可能已经在缅甸历经了多次的腥风血雨,从一个内心充满暴力情结的扭曲男人,变成了一个凶残、嗜血的杀人狂魔。
示范效应
在徐光兴看来,仅凭目前掌握的资料,认定周克华的枪械知识和反侦查能力来源于他的自学,是很难自圆其说的。一个仅仅在农村接受过初中教育的人,不可能凭借兴趣爱好,掌握这些专业性极强的知识。徐光兴表示,对于一些复杂的枪械知识,即便是接受过一般高等教育的大学毕业生,也无法完全理解。即便是《轻兵器》杂志中,也包含许多专业术语,一般人看了也会云里雾里不知所云。
周克华在2009年曾杀死一名重庆市高新区石桥铺驻军哨兵,抢走一把自动步枪。仅从这一点,就可以断定周克华背后很可能进行过专业训练。徐光兴进一步解释: “自动步枪体积较大,周克华不可能一直将枪不经拆卸携带,而自动步枪的拆卸和组装,则涉及到很多专业知识。很难相信,周克华可以在未接受过任何培训的情况下,自学到这些知识,并将其运用自如。”
说到周克华在缅甸的所谓“雇佣兵”经历,徐光兴坦言,不排除这一切皆来源于他在缅甸所接受的训练,但这也向我们传达了一个危险的信号,我们应该警惕,到底有多少人,可以通过和周克华一样的途径,接受这样的杀人训练,成为和周克华一样的冷血杀手?
沈亮在采访中也向记者提出了自己的担忧,不排除周克华事件经过媒体报道后,会像2010年的屠童案一样,引起各地犯罪分子纷纷效法,产生示范效应。据沈亮透露,我国目前对民间非法制造、买卖枪支的管理,确实存在一定的漏洞。沈亮告诉记者,由于建国后我国曾在云南、贵州、青海等地修建过兵工厂,一些当地人因此掌握了生产枪支的技术,导致这些地区现在仍有部分私自生产枪支的黑工厂。这在客观上为周克华这样的暴力分子,解决了枪械的来源问题。同时,中缅边境的毒品交易,也为持有枪械的不法分子提供了培训作案的土壤,加上社会中存在的不良情绪,周克华这样的杀人魔王的出现,其实并非偶然。发生在8月19日的南宁枪击事件,也在客观上证明了这一点。要从根本上截断周克华诞生的土壤,必须要将这些因素逐个消灭。
生命教育
在周克华身上,我们看到了一种明显的分裂人格。周母说自己的儿子孝顺,每次回家都会给父母带些东西,对于前妻和儿子,周克华也会登门探望,并将自己抢得的钱款分出一部分作为母子俩的生活开销。甚至在面对自己的女友、一个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洗头妹”时,周克华也显得很是“仗义”。
从这些角度看来,周克华似乎也有着作为一个人最基本的亲情观念。但当他把枪对准一个个无辜的受害者时,却表现得极为冷血,将一条条鲜活的生命,视作蝼蚁般残忍践踏,甚至将杀人过程当作一场游戏,邀请女友来现场观看。
是什么,让周克华在对待其他人的生命时,呈现出与对其亲人截然不同的两种态度?有人提出,这大概源于周克华在缅甸期间的经历,使他将杀人抢劫视作一种完全不带任何感情色彩的职业化行为。而在沈亮看来,导致周克华人格分裂的关键,归根结底还是由于生命教育的缺失。
沈亮提出,生命教育应该是孩子自出生之日起,接受教育的第一课,教导孩子们尊重所有有生命的个体,不仅是人。我们的教育缺少培养孩子对生命的敬畏,在面对他人的死亡时,很多人表现出麻木与冷血。不仅是周克华,近年来网络上频繁出现的虐猫、虐狗事件,其实都在为我国生命教育的缺失敲响警钟。
同时,沈亮也提出,对于生命的尊重,应该是平等的,不受个人财富及社会地位等因素的影响。换而言之,一个乞丐和一个亿万富豪或是国家元首,他们在占有财富和社会地位上有着天壤之别,但他们生命本身却并不应该因这些因素而变成千金之躯,或贱如草芥。 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