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高考,第二志愿才是北大
1977年8月,邓小平拍板决定当年恢复高考。通过广播听到这一消息,李克强喜不自禁,庆幸自己将赶上一个新时代。李克强立刻着手准备课本,加紧自学的劲头,如饥似渴地“备战”。在劳动之余,他积极备考,起早贪黑,为的是那个年代一个似乎遥远的梦 上大学。
这年12月,那场在冬日里举行的考试,成为一个时代的转折点。李克强成为570万人中的一员,走进改变了一代人命运的考场。
在填报高考志愿时,他的第一志愿是安徽师范学院,第二志愿才是北京大学。毕竟,这一年高考是新中国成立以后竞争最激烈的一年,听说录取比例是29:1,他担心北大录取分数线太高,尽管心仪燕园,但只能作为第二志愿备选。
紧接着,是难熬的等待。高考录取通知终于收到,悬了多日的心终于放了下来。让李克强兴奋的是,自己被梦寐以求的北京大学法律系录取,这在凤阳轰动一时。
1977年底,李克强荣幸成为“七七级”的一员。后来,李克强回忆:“在填写高考志愿之前,我曾收到一位邂逅相识的学者的来信。他早年毕业于北大,深以为那里有知识的金字塔,因而在信中告诫我,要珍惜十年一遇的机会,把北大作为唯一的选择。当时的我多数时间是和乡亲们一起为生存而忙碌,几乎不敢有奢望。在生存欲和求知欲的交织驱动下,我还是在第一志愿填写了本省一所师范学院的名字 据说在师范学院读书是不必付钱的。即便如此,我对北大依然存有难以抑制的向往,于是又在第二志愿栏里填下了北大。大概是因为北大有优先权,她没有计较我这几乎不敬的做法,居然录取了我。”
1978年12月,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18户农民代表敢冒天下之大不韪,联名签订了分田和包产到户的契约,由此揭开了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而这一年的3月,李克强已带着憧憬告别了4年的插队生活,离开了日后有中国农村改革“大包干”发源地之誉的凤阳,走进北京大学。
王岐山:
深深体会了饿的滋味
1969年初,毕业于北京35中的王岐山,随两万多名北京知青来到陕西,在延安冯庄公社插队落户。王岐山在延安插队落户的这段经历,留下的资料甚少。
当时最大的问题是吃。王岐山多年后回忆,当时他选择了延安圣地,没有去黑龙江,“后来跟黑龙江的同学见面后我都想哭,他们干活累了至少还吃得饱啊,我这是累了还吃不饱,知道饿是什么滋味了。”
在2009年2月22日举行的“北京知青赴延安县冯庄公社40周年联谊会”上,100多名北京知青回忆了在延安冯庄插队的经历。其中一名知青丹柯在回忆文章中写道:作为一名知青,尤其是冯庄的知青,大家的心中也有着自豪的一面,在我们之中,在这种锻炼下也必然练就了一些人,由知青成为有作为的人,如:王岐山……
1973年,王岐山以工农兵学员身份进入西北大学历史系;1976年毕业后,他却很快放弃自己的专业 民国史,转而投入当代宏观经济学的研究;1982年,中共中央书记处农村政策研究室借调走了王岐山,从此他步上从政之路。
李源潮:
4人一天割稻7亩2分
与政治局委员中其他几位插队知青不同,李源潮是农场知青。位于江苏大丰境内的海丰农场最早是上海农场的一个分场。李源潮是第一批5000多名 “老知青”中的一员,待在仿部队建制的海丰农场庆丰二队,当时还用“李援朝”的名字。和他一起下放的知青梁铁旦回忆说:“我们四人一天割稻7亩2分,那时秋收很紧张,农活很艰巨,虽然很艰苦,但大家看到劳动成果,心里很高兴。”如今在上海知青纪念馆展览室,馆藏资料中就有当年李源潮所在知青点的考核记录等。
1998年,时任文化部副部长的李源潮带着妻儿从北京回大丰“探亲”。他回忆起当年在这里挖河挑泥时的情景:工棚就建在海堤边,有时夜里会突然涨潮,海水一直涨到床边,被子全湿了,人要赶紧往堤上跑。兴致很高的他还让儿子当了一回“挑河工”。
张德江:
100多人中第一个入党
1946年11月4日出生的张德江,在中共中央领导集体中算是年轻的。在他的简历中,明明白白写着“吉林省汪清县罗子沟公社太平大队知青”,他也是一名插队知青。
“插队知青”的全称是“上山下乡插队知识青年”。因为“停课闹革命”而被耽误了正常学习进程的1966年的高中和初中毕业生、在校生,又被习惯称为“老三届”。“老三届”中资格最老的,当然是1966年没有机会入读大学的应届高中毕业生,习称“老高三”。张德江便是其中之一,他1968年11月到吉林省汪清县罗子沟公社下乡。
“这些小青年每天参加完生产队劳动收工回来就到篮球场打篮球。”当时的老会计邢锡国说,“张德江是七队集体户的户长,他是这些活动的组织者之一,在知青中很有威望。”生产队里的什么活儿张德江都干,铲地、割庄稼、上山冬采,赶车拉烧柴,放爬犁,有些当地小青年都没有他这种吃苦的劲头。他是生产队的政治队长,经常代表七队在大会上讲话,讲得条条是理儿,比老百姓想得还周到。春节集体户的同学们都回家和亲人团聚去了,他就主动留下来看房子。
在队长胡乃和政治队长张德江的带领下,太平七队很快就走在了全大队的前面。当时学校的老师每月才拿30元工资,而每个社员一个月平均能收入100余元。张德江由于表现出色,成为100多名下乡知青中第一个入党的人。
(综合央视《纪录片》栏目、《华商报》、《南京日报》、新华网、《中华儿女》、《南方周末》、《京华时报》、《现代快报》、《读报参考》等报道。李雪萌整理)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