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快乐老人报》2012年6月21日第16版,作者:佚名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曾有人提出故宫“地广人稀,封建落后”,要对它进行改造,并出台了多个“整改方案”。
1958年9月,《北京市总体规划说明(草稿)》有这样的表述:“故宫要着手改建。”《规划说明》具体提出:“把天安门广场、故宫、中山公园、文化宫、景山、北海、什刹海、积水潭、前三门护城河等地组织起来,拆除部分房屋,扩大绿地面积,使成为市中心的一个大花园,在节日作为百万群众尽情欢乐的地方。”但是“三年困难”迫使这一计划搁浅。
1963年2月,故宫改建计划被再度提起。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前副院长董光器在《古都北京五十年演变录》一书中,印出一张1963年的北京城区布局方案图,显示天安门、端门、故宫皆被拆除改建为大型公共建筑,景山下设“主席府”,故宫内建“党中央大楼”。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中共北京市委被打倒,故宫改建计划被列为中共北京市委要给刘少奇盖宫殿的“罪证”。
紫禁城并未获得安宁。“文革”时期出台的故宫“整改方案”是在太和殿前竖立两座大标语牌,一东一西,高度超过38米高的太和殿,用它压倒“王气”;太和殿宝座要扳倒,加封条;在宝座台上塑持枪农民的像,枪口对准被推翻的皇帝……方案还提出要把一切代表封建意识的宫殿、门额全部拆掉。1967年5月 26日,周恩来总理派北京卫戍区一营进驻故宫博物院,实行军事保护,使故宫免遭直接破坏。(摘编自《新世纪》《瞭望东方周刊》)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