择校黑市:被交易的义务教育
谁家拥有一个即将“小升初”的孩子,家长的内心一定是“鸭梨山大”。----一位家长在微博上发出这样的感叹。
现如今,“小升初”已被媒体并成为与中考、高考并列为“人生三大考”。虽然教育部早已三令五申,反对各种形式的“小升初”考试。但在实际上,“小升初”的各个主体:学校、家长、培训机构早已对一切“潜规则“心知肚明……每个主体都熟练却又无奈地围绕着这一块领域团团转,其中的内幕,众人皆知,却难以更改。
而受教育的主体――孩子――却被放在了最后一端,这样畸形的一个怪圈,何时能结束?
家长: “无畏”也无奈
“小升初必须依法免试”,教育部一位官员在曾接受记者采访时明确表到。,但这一命令似乎早已名存实亡。
据《南都周刊》今年5月报道:小升初共有“占坑”、“自选”、“推优”、“特长生”、“共建生”、“子弟生”、“双拥生”、“定向生”、“直升”、“寄宿”、“私立生”、“随班就读生”、“条子生”,以及“电脑大派位”等方式,而据其他媒体总结出的,小升初共有16种升学方式之多。
其实很多家长发现,电脑派位、就近入学的“合法”方式却成了一种垫底的升学办法。“落后就要想办法。”家长们经常是在尝试了所谓的推优特长之后,才无奈不甘地等待“命运抉择”。
由于优质教育资源的高度集中,北京等一线城市是“小升初”热度最高的地区。
在北京一些知名的“小升初”论坛上,记者就发现关于特长生、共建、推优、点招、各种培训机构的相关话题一年到头热度不断。有意思的是,家长们还研究出了一套“黑话”,用拼音字母代替那些心仪的“名校”:比如,rdf就是“人大附中……家长们为了顺利“小升初”,疲于奔命的架势早已拉开。
论坛里也经常有人士进行经验交流,如:“五年级下学期必须准备,否则到时候一定会抓瞎。”
记者仔细浏览论坛发现,论坛上更多出现家长们的牢骚声:“教委应该容许所有学校公开海选。什么所谓就近入学,什么所谓义务教育,不都已经名存实亡了吗?”
“年年多少家庭为小升初花费财力物力精力,看看有娃小升初的家长哪个安心工作?”
“看看孩子们身心被小升初摧残的样子,教育改革是进步了还是倒退了?”
可无奈的是,牢骚之后,他们却继续着无畏着开拓着孩子的“小升初”之路。
学校早已“变味”为教育机构?
记者通过采访多位家长发现,在“小升初“怪圈之中,学校似乎成为了一个奇怪的主体。在许多家长看来,本来应该均等的教育机会,在激烈的社会竞争和政策的缝隙之下被打乱,“小升初”似乎成了权力寻租的手段。
无论是“学区房”还是“择校费”,都是这种寻租之下的怪象。“学校看起来也不那么像个义务教育的机构。”众多家长评价道。
“资源分配不均等”是一些家长谈到“小升初”的最深感受。李小姐对记者表示,政策本意是说就近上学,电脑派位,但在师资、资源教育资源分配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大家都想上个好学校,谁愿意自己的孩子接受差的教育?于是想尽办法买好学校周边的房子,比如西城、海淀。在她见过的里面,有人单单为了上小学、初中给孩子买套房,上完直接把房子卖掉。“房子的流动率太高了,这不是正常现象。学区房房价奇高这种现象就不难理解了!”最后这些地区的住户里面小学生迅速膨胀,教育资源越发紧张。
经常会有人上教育论坛来询问北京某一学校的共建“价码”,(注:所谓共建生就是政府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为了满足员工子女入学,通过单位赞助钱或物的方式与知名中学建立“共建”关系。)记者看到,这些价码号称少则3万,有的甚至多则十几到二十万。
这样的现象在全国各地也都存在着。
广西桂林的梁女士称,当地跨地区上学的孩子必然需要交“择校费”,少则1万,多至3万。但是这样的价码只存在于坊间,依旧是个传说。许多人都表示他们曾经交过钱,却没有得到任何的收据或凭证。
教育部在1999年曾对这一现象明令禁止,就是为了防止义务教育内产生的差距和不公平。但是为了追逐小升初的“暴利”,一些中学另外办小学部也成为提前培养“苗子”的手段。
“破解小升初的乱象,主要在于监督政府履行投入责任。”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表示,按照《义务教育法》,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应实行免试就近入学。遏制择校热,最关键的是推进义务教育均衡,缩小校际之间的差距。但是这样的口号已经喊了多年,“小升初”的现象却依然没有得到依法治理。
“我朋友说,今年小升初可能更严了。有钱你都没地方交去,好学校的话,‘关系’更重要,钱当然也得交。”李小姐说。 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