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华人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大陆

高考招生“名利场” 外地生上名校概率低288倍

www.sinoca.com 2012-06-02  经济观察报



  花钱买公平

  改变目前高校名额分配的不均现象,已有学者提出诸多建议,包括全国统一考试、分数面前一律平等,也有建议取消户籍限制,按注册学籍平均分配招生名额。

  不过,这些带有根本性变革性质的建议,只是处于学者的理论探讨层面。教育主管部门采取的措施更多是对目前格局的宏观调控:比如规定部属高校在所在地的招生不得超过30%,要求招生计划向中西部倾斜……但在高校掌握名额分配权的背景下,教育部的措施,并不能根本解决目前高校招生失衡的现状。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博士潘昆峰曾对“央属高校招生名额分配原则”进行过专题研究,经过建模分析后发现,上一年度名额分配对本年度名额分配具有决定性影响,决定系数高达98.4%。“如果往年的招生名额分配是不合理的,这种不合理可能一直持续下去。”反之亦然。

  但在张千帆看来,高校在招生计划分配上,随意性比较强,极易产生幕后交易和教育领域的腐败。

  媒体报道的一则极端案例是,北京某知名大学招生人员到地方“点招”一考生,因该考生不符合提档要求被当地招办拒绝,此后该大学几年都没有安排在该地招生。

  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法研究所副研究员曲相霏认为,目前部属大学招生名额分配主要体现了三方意志:高校、高校所在地政府、教育部。高校所在地政府非常希望部属大学都能成为当地的大学,招收当地学生越多越好。

  教育部则把部属高校参与和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看成是部属高校最重的使命。而且,一个部属高校如果能够更好地为当地服务,教育部也会觉得自己脸上非常有光彩,在与地方政府的博弈、交易当中也是很得分的。因此教育部虽然提出要限制部属高校在所在地的招生,但没有真正的下力气去做。

  对夹在两者中间的大学来说,也没有动力去改变目前的招生格局,既然当地政府也满意,教育部也满意,高校就更不愿意去得罪人,而且还能够从招生当中获得利益,何乐而不为。

  以南京大学为例,这所直属教育部的重点综合性大学,在1999年进入国家“985”工程。2006年教育部和江苏省签署重点共建南京大学协议,5年内各自投入7亿元专项经费,支持南大发展。正在实施的“211”1-3期建设中,江苏省按照教育部专项投入1:1的比例配套。不过,协议中也明确规定,南京大学要增加对江苏本地的招生。

  曲相霏认为,高校、高校所在地政府、教育部三方的利益决定了目前高校招生指标的分配格局。最重要的一方――考生,却没有参与到博弈中来。

  据接近教育部的知情人士透露,在目前利益格局难以调整的背景下,教育部计划采取购买服务的形式,引导高校招生名额的投向。即高校凡增加一个在教育部指定省份的新增名额,将可获得一定的经费补贴。不过这一说法,尚未得到教育部确认。

  争抢指标

  教育部更给力的措施出台之前,地方政府已经开始行动。尤其是随着高校扩招放缓,在国家严格控制高等教育发展规模的背景下,教育资源稀缺省份只能各显神通,争取在现有的招生名额内重新分配。

  今年3月,全国两会结束后,河南副省长徐济超就曾带队到北京推荐生源,希望在京高校尤其是重点大学能扩大在河南省的招生规模。这也是自2006年起,河南省政府第六次率队进京推介河南生源。

  除北京外,河南教育厅、河南省招办还兵分多路,赶赴上海、天津、南京、西安、武汉等中国高校集中的地方,与160多所高校及当地教育主管部门负责人沟通,期待能在招生名额分配中,给河南更多支持。

  2008年开始,安徽省教育厅也由厅长带队,多次跑教育部要指标。安徽省教育招生考试院也组团到天津、上海争取招生计划,并与北京、辽宁、浙江等部分生源下降省市的教育主管部门和所属高校进行沟通,积极争取更多的招生名额。

  安徽省教育厅公布的“2012年教育的十二大惠民新政”中,即包含为安徽考生争取在皖招生计划,“重点争取本科特别是一本批次招生机会”。

  刘海峰认为,不单是这两个省,其他一些省,或多或少的都会做一些类似的工作,但对目前的招生格局不会有根本性改变。

  他们更担心的是这种“跑部钱进”式的指标争抢可能引发的腐败,“谁去跑,谁会哭,谁就有奶吃,说白了不就是腐败吗?”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


上一篇:南昌部分学校在厕所收集童子尿后卖给药厂(组图)
下一篇:王光美隐忍12年牢狱苦:为何从来都没有想过要自杀

[声明] 加拿大华人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加拿大华人网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联系我们。

网站完整版 | 广告服务 | 网站声明 | 网站留言 | 联系我们 | RSS
Copyright © 2000-2015 加拿大华人网 SinoCa.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