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就是当时出版的时候修过版?
王: 应该是有修过。当时的印刷和出版条件是很糟糕的。所以,有专家质疑:这张作品是不是当时的那张――会不会出现临摹或者其他的情况。当然,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再进一步论证和考究。通过用当时的图片和画进行比对:图像叠加90%以上是重叠的。至于是否存在临摹品的可能,我认为,临摹不至于重叠到这种程度。
还有一方面,见证者的意见。见证者分为两方,年龄较大的一方认为就是这张画;年龄相对年轻的一方则认为:这张画不对――第一,他们当时看到的那张画是全裸的,而这张是半裸。第二,印象中这张画是长方形、比较扁的。但是,现在这张看起来比较方正。
根据这两种不同的说法,我们尝试从见证者的年龄构成进行分析:认为这张画对的一方,看到这张画时的年龄应该是17至18岁左右,可信程度比较高;而说不对的一方,当时的年龄大约是8至9岁。想想我们8、9岁的时候,到现在还能记得什么?至于说到全裸和半裸的问题,对于不搞美术的人来说,只要胸部一露出来,就已经认为是全裸了。而关于画幅的比例问题,完全有可能因为画挂得很高,而小孩比较矮小,由于透视的原因使画看上去比较扁、长。
代表中国早期油画的高度
记:这张作品在当时处于什么水平?从作品上分析,技术和观念的来源是什么?
王:《半裸女像》代表了清末、民初时期油画创作的一定高度。
这张画大约创作于1906年到1909年之间。现在我们能看到的、唯一的李叔同油画的彩色图片是当年在日本留学时的作品《自画像》,应该是1911年毕业的前夕画的,这张画的创作的风格比《半裸女像》相对成熟,但是相对老实与拘谨。
记:这幅油画跟他的书法、音乐、戏剧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呢?
王:弘一法师早期与晚期的艺术是非常安静、平和的,包括我们熟知的那首《送别歌》、也包括他后期出家后的书法作品。但是,我们在做研究的过程中发现,在辛亥革命前后,到1905年去日本留学之前,他曾经留下了一些非常亢奋而激动人心的诗词,他演茶花女也好、黑奴也好,都显示出他曾经是热心介入社会的人。
弘一法师的书法是他后期艺术的呈现,而他的早期艺术在对人性的表达方面有更激昂的态度。回到油画,有关资料显示:他是到了日本才开始学习油画的,处于学习阶段而不是风格形成阶段。而《半裸女像》一直以来都被认为画的是在日本的一个女模特,这个女模特后来跟他一起回国,成为他的第二个妻子。
记:李叔同这辈艺术家,首先把西方写实的概念引入了中国。这种写实与中国传统的惟妙惟肖,以及后来的现实主义之间的区别在哪里?
王:写实并不是完全西方所独有。从现存南京博物院馆的明清中国人物肖像可以看出,中国人的写实功力是非常强的。西方油画的方式带有一种很强的艺术模仿论的观念,模仿形象、模仿自然,技术含量发挥到了极致。
李叔同是中国早期学习西方油画的先驱者,与后来的现实主义有很大的区别。从美术史的角度看,中国从写实主义到现实主义的转换与延安有关系。现实主义更多的是用写实的方式与现实发生关系。而现实主义发展成为二十世纪中国美术的主流应该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后。把西方写实教育体系引进中国的徐悲鸿在民国时期,就已经做出了这方面的尝试,新中国成立以后,他还在不断地努力适应现实主义创作方法,使自己变成一个现实主义的艺术家。
《送别歌》
长亭外,古道边,
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
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
知交半零落;
一杯浊酒尽余欢,
今宵别梦寒。
长亭外,古道边,
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
夕阳山外山。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