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就一代伟人的周恩来嗣母周恩来的嗣母陈氏
周恩来的生母万十二姑性格开朗,她读过私塾,处事公正,有同情心,深受全家敬重。因小叔子新婚不久就重病缠身,万十二姑为了让弟妹有所寄托,便将不足周岁的长子周恩来过继给弟弟。嗣母陈氏22岁丈夫故亡,身边只有周岁的婴儿相伴。陈氏出身书香门第,能诗善画,她把才智、理想和全部的柔情爱意都寄托在了牙牙学语的恩来身上。周恩来10岁那年,死神夺去了他两个母亲的生命,然而母亲们身上中国民族文化的精髓与良善,却滋润了少年恩来的心灵。
1918年1月2日,周恩来旅日期间写下了情深意切的《念娘日记》:“我把带来的母亲亲笔写的诗本打开来念了好几遍,焚好了香,静坐一会儿,觉得心里非常的难受,那眼泪忍不住的要流下来。计算母亲写诗的年月,离现在整整的二十六年,那时候母亲才十五岁,还在外婆家呢。想起来时光容易,墨迹还有,母亲已去世十七年了,不知还想着有我这个儿子没有。”
成为共和国总理之后,周恩来还多次说过:没有母亲的爱,我不会走好学的路。嗣母终日不出门,我好静的性格是从她身上学来的;生母是个爽朗的人,我的性格也有她的一部分。
14岁的周恩来曾奋然命笔,写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宏愿。了解周恩来的人都会不禁发出相同感叹:岁月的流逝,只能夺去周恩来的青春和乌发,但他一生始终是面净、发整、衣挺、纽结、头正、肩平、胸宽、背直、不傲、不暴、不怠,待人和蔼可亲,这毫无疑问得益于周恩来家庭和学校的教育。
为邓小平一生鞠公开尽瘁的平凡母亲
邓小平、卓琳和邓小平的继母夏伯根(左)在一起
邓小平的生母姓淡,虽家教好,但并不曾读过书。淡氏婚后一年生了一个女儿,两年后,陆续为邓家生了二子。1904年的8月22日,长子邓小平就在邓家的期盼中来到这个世界。母亲主张让儿子读书,并赞成把孩子送到国外接受新思想。邓小平12岁时,母亲病故,终年42岁。邓小平常常回忆说,母亲最疼爱的是自己,正是母亲的引导,才使邓小平立志离开家乡,去法国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
我们在一些照片中见到的与邓小平晚年生活在一起的继母,是夏伯根。她是邓老爷子的最后一位妻子。
建国之初,邓小平日理万机,家中事务全由夏氏料理。夏氏最大的功劳是在邓小平文革蒙难时期。那时,她成为邓家至关重要的人物。第一次蒙难,邓小平孩子尚小,她像只老鹰一样,用翅膀呵护着这群受到歧视的小鸟。邓小平下放江西时,提出要带这位老人一同去。在邓小平的饮食生活里,一是酒,二是豆瓣酱,但当时缺少供应。可这没有难倒夏氏,她同卓琳反复试验,终于做出了邓家的酒和豆瓣酱,也为邓家在下放的生活里添加了一道佐餐。
夏氏把一生献给了邓家。当邓小平晚年住在医院时,她得不到他病情的音讯,就不断问孩子们:“宝忠回来了吗?”张宝忠是邓小平形影不离的老警卫。她知道只要张宝忠回来,小平就没什么大事。突然有一天,张宝忠回来了,带回的是邓小平逝世的消息,老人的头发一下白到发根,从此,她突然感到身体再无气力。老人90余岁谢世,只留下一个名字叫夏伯根。
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