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从常理上说,毛远新,这位年方34岁的中共辽宁省委书记、沈阳军区政治委员、辽宁省革委会副主任,不该不了解“文革”中这个国家和他的人民所承受的深重苦难啊!
本文摘自《从战争中走来》,作者:张胜,出版社:中国青年出版社
1975年的毛泽东, 已是82岁高龄,就要走完他波澜壮阔的一生。这位历史巨人曾经带领着父亲那一代人,打出了一个新中国,使那一代人对他怀着难以言说的崇敬和深情。但是,也 是这位巨人,在晚年陷入了一个无法解决的悖论之中。他要收拾这个搞了8年革命的烂摊子,可又绝不允许任何人否定这场在理论上解释不通的大革命。这盘棋已下 了9年,到了最后的残局。
5月3日,毛泽东主持政治局会议批评“四人帮”。5月27日、6月3日,政治局连续两次开会,江青、王洪文检讨。
7月25日,毛泽东对张天民关于电影《创业》信的批示:“此片无大错,建议通过发行。不要求全责备,而且罪名有十条之多,太过分了,不利调整党的文艺政策。”消息虽是从小道传来,但我们都不怀疑这是真的,欢呼雀跃。
但是,20天后,钟摆似又摇动了。
8月14日,毛泽东同北大教师芦获谈《水浒》:“《水浒》这部书,好就好在投降。做反面教员,使人民都知道投降派。”“《水浒》只反贪官,不反皇帝,摒晁盖于一百零八人之外,宋江投降,搞修正主义,把晁盖的聚义厅改为忠义堂,让人招安了……”
谁是宋江?谁是晁盖?谁是投降派?还有聚义厅?忠义堂?招安?这都说的是些什么啊?从现在看到的当事者的言论中,似乎这件事与当时的政治形势未必就有多少内在的联系。但在影射史学猖獗的年代,这些借古喻今的话,难免使人猜测到底隐指的是什么。
一股忧虑注上心头。难道这一天真的来得如此之快吗?
9月24日,毛泽东会见越南劳动党第一书记黎笋。毛泽东用手指着陪同会见的邓小平说:只有他算一个壮丁。是利好消息!和我们一样,许许多多的人,都在字里行间品味、揣测。这关乎着他们的命运。
但牛市已经到头了。在此期间,8月13日和10月13日,清华大学党委副书记刘冰等人,两次给毛泽东写信,反映同为副书记的迟群和谢静宜的问题。这两封信均由邓小平转呈毛泽东。毛泽东阅过第一封信后,没有表态,阅了第二封信,雷霆震怒。 从现在披露出来的材料上,我们知道了,促成毛泽东态度发生根本性变化的重要原因,是他的侄子毛远新。
在与毛泽东的谈话中,毛远新讲了自己对形势的看法,他感到社会上有一股风,就是对“文化大革命”怎么看,对“批林批孔”怎么看,是肯定还是否定,主 流和支流,三七还是倒三七;一些同志到一起总是议论“文化大革命”的阴暗面,发牢骚,有的把“文化大革命”看成一场灾难似的。这一股风,似乎比1972年 批极左时还要凶些。
毛远新说:阶级斗争现在不大提了,一讲就是三项指示为纲,我不同意,阶级斗争、路线斗争是纲,现在只剩下一项指示,即生产搞上去。还要不要继续批判刘少奇了?
他说,我很注意小平同志的讲话,我感到一个问题,他很少讲“文化大革命”的成绩,很少提批刘少奇的修正主义路线……
毛远新向毛泽东表示:“担心中央,怕出反复。”
很多年后,我才看到这些公布出来的材料。我很难断定毛远新的动机。抑或是在有意无意之间,为这局棋“支了一个招”?从常理上说,毛远新,这位年方 34岁的中共辽宁省委书记、沈阳军区政治委员、辽宁省革委会副主任,不该不了解“文革”中这个国家和他的人民所承受的深重苦难啊!
应该说,毛远新反映的全都是事实。人民对“文革”的反感;对唯恐天下不乱的左派理论家的厌恶;对靠造反起家独霸一方的黑势力的抗争;其实大家都明 白,邓小平提出的所谓“三项指示”为纲,不过是借用一下“最高指示”,其中“学习无产阶级专政理论”不过是个幌子,实现社会生活的安定,达到不同族群和阶 层的团结,“把国民经济搞上去”,建设一个富强的文明的现代化国家才是实质,才是目的。
问题的要害在于,邓小平和毛泽东之间,谁的主张更符合历史进程的规律?
以毛远新的年龄、见识和教育素养,他有这个条件分清是非。我不知道他还和毛泽东讲了些什么,但就上面这些内容看,基点就是错误的。我也在总部工作多 年,一项政策出台,我们下去调查,应该了解什么呢?是这项政策贯彻后出现的正面和负面的效应呢,还是下面对制定政策人的态度?明知广大干部群众有意见有看 法,不去从中反思自己在政策制定上的偏差和失误,反而以阶级斗争的大帽子去定人家的性,把自己的失误,归结于人民的反动,这样的政治立场和工作作风符合共 产党人的宗旨吗?为什么不能果断地纠正“文化大革命”以来的错误和危害?不是不知道,就连普通的老百姓都知道。根本的原因是,他必须捍卫他家族的地位,捍 卫毛泽东说过的每一句话,捍卫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的绝对权威。即使他是错的。
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