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有相同的,李瑞丰至今仍然留恋斯图加特的黑森林和洁净空气、没有污染的河流,还有固执认真的德国人,“浮躁从来就不跟德国人沾边,德国人做什么事都那么踏实。”
李瑞丰后来作为访问学者访问过欧洲多国和美国,结果发现,这些国家的工作作风都很实在,远不像国内那么浮躁。李瑞丰举例说,他现在使用的一台色谱仪是日本1985年生产的,现在用起来准确度还很高。而国内至今生产的色谱仪虽然外观漂亮,但并不实用。他认为国外优良的学术氛围、优越的研究和生活、医疗条件,环保优美的环境,不悬殊的贫富差距,清廉的官员都是促成公派留学人员滞留不归的原因。
尽管社会舆论对“海不归”的滞留人员多有批评的声音,李瑞丰觉得自己颇能理解他们,从国家层面上看,核心是发挥这些高端知识分子的最大价值。从当时的情况看,国内的科研环境和待遇确实远远落后于西方国家。
吸引重于惩罚
2012年的第五天,当《中国新闻周刊》记者来到太原理工大学时,校园里已经见不到解除103名滞留者编制的告示。人事处处长刘光焕说,虽然过去三周了,也通知到了家属和部分个人,但是103人里还是没有一个人回校办手续。
谷丰收第二天就要从北京飞回英国,他有些担心取消这些人的编制,可能会造成一些人的失落,更不利于这些人的归校。“毕竟对于一些海外游子来说,这也是个精神寄托。”
虽然觉得编制没什么用,但是在103人名单上没看到自己和几位经常回母校讲学的滞留者的名字,还是让谷丰收感到有些高兴。
李瑞丰觉得这103人其实根本不在乎这个编制,取消就取消了。李瑞丰现在是太原市政协委员,在即将召开的两会上,他决定要提出改善太原市空气质量的提案。因为就在两天前,一位来到太原理工大学谈合作的外国学者下飞机后就感觉嗓子难受,当天就返回了北京转道回国。“你看这雾霾的空气,让人喘不上气。环境好了,人才才愿意过来。”
刘光焕告诉《中国新闻周刊》,现在太原理工大学的一位院士一年校内岗位津贴可以拿到20万元,一名刚来学校工作的博士每月工资3000多元、校内岗位津贴每年3.5万元、住房补贴每月1200元,科研启动费(视科研业绩定)、安家费等等全部加下来,“收入不菲”。
“除名不是最终目的,吸引才是最重要的。”刘光焕说,“学校生活、科研条件的改善,是吸引出国人员返校工作的一个主因。办学条件的不断改善能使人才流失的状况得到不断改变。”1997年三校合并之后,该校先后公派391名人员(合作研究或攻读学位)出国学习,截至目前,除11名出国人员滞留国外,其余都已返校。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