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午餐”为什么能成功
初出茅庐的“免费午餐”何以屡屡获得各级政府的积极回应?王振耀认为,这首先要归功于“免费午餐”自身的成功,如果是一个自己都算不上成功的项目,肯定不能获得政府的关注与回应。
作为一项旨在为贫困地区小学生提供免费午餐的纯民间公益行动,邓飞及其团队设想并付诸操作的模式是这样的:利用微博平台,通过500名记者的联合倡议发起,通过挂靠既有基金会完善募捐资格,借助区域性主流平面媒体的报道推动,吸引社会力量补给贫困地区儿童营养。
祝华新认为,“免费午餐”得以迅速推广,媒体的作用立了头功,尤其是微博等新媒体手段和传统媒体的合力推动。邓飞及其团队同样承认,如果没有记者及媒体公信力的保障,“免费午餐”注定无法获得公众的普遍认可。
但在王振耀看来,“免费午餐”的成功,固然与它的推广手段有关,但更关键的是它的项目设计本身。
"免费午餐’选择了公众普遍关心的贫困儿童作为关注点,这使得社会各阶层都易于达成情感的共鸣。但我们同样看到,以往也有一些关注儿童的民间公益项目,但都没有取得这样的成功。”
王振耀很欣赏“免费午餐”借鉴国内国外慈善经验推出的创新手段,比如3元钱一顿午餐的准确测算,以及透明与规范化的探索,比如募捐手段的电子商务化。
7月13日,“免费午餐”与阿里巴巴集团合作,正式入驻淘宝商城。借助电子商务平台,人们只要登录淘宝商城,即可通过义拍商品或直接购买3元一份的“免费午餐”产品达成捐款。
“淘宝模式”的创新保证了“免费午餐”自身更具成长力,邓飞说,根据预算,仅此一项,“免费午餐”一年便可募集捐款2000万元。
一面中国式慈善的镜子
民间行为与国家政策形成良性互动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免费午餐”短短6个月的实践就赢得了国家普惠政策的出台,这让以“老头子”自嘲的王振耀直言“很兴奋”。27日晚,他专程给邓飞发去了两条短信,提醒他“不要庆祝下就过去了”、“要认识到它的重要性”。
“王老师认为这是‘慈善史上的一件大事",这一高度评价一度让邓飞感到意外,他当初认为,“免费午餐”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发现了民众的切实困境,并一直脚踏实地地求解问题。
王振耀认为不这么简单。抛开“免费午餐”操作层面的可取之处,他认为,慈善归根结底是一种柔性的力量、善的力量,“免费午餐”恰恰完美展现了这种力量。
“我们可以看到,在整个过程中,邓飞他们这些参与者没有任何抱怨、指责和批评,只是无怨无悔地去做,而从来都不说这是谁的错、应该由谁来担责。”王振耀说,对于一帮年轻人来说,这是特别不容易的一点,但他们做到了。
在王振耀看来,与其说“免费午餐”的实践为政府的决策提供了依据,不如说民间对社会现实问题的理性对待而非对抗,让政府切实感受到了来自社会各界的善意。
从民间行动到国家政策,以“免费午餐”为镜,也是一个重新审视中国式慈善的时刻。王振耀说,“免费午餐”成功了,同样也给那些不成功的民间公益行动提供了对照反思的范例,期待政府与民间的这种默契可以更多一些。
本报记者 石念军 10月2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在这之前,一个由民间爱心人士发起的“中国贫困山区小学生免费午餐”活动,已为77所学校1万多孩子提供了免费午餐。从民间走到政府,从来没有一例民间公益行动像“免费午餐”这样成功。政府与民间的努力形成一种合力,无疑将更加有利于增进民众福祉。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