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上,每次强台风袭击苍南,就会有百余名志愿者从四面八方赶来,将船上的渔民、低洼地带群众、旧房危房居民转移到防台避灾点。灾民觉得饿了,就吃点盒饭、面包,找不到地方过夜,就在出租车上将就一晚。
这些应急避灾点,正是“壹加壹”和当地乡镇合作建立。在苍南灵溪镇的一处避灾安置中心,随着主汛期到来,二楼物资仓库已经配备了牙刷、牙膏、毛巾、草席、被褥等生活用品,以及应急灯、手电筒等应急设备。一旦台风来临,这里可以转移灾民上千人。苍南县民政局救灾救济科负责人表示,像这样的乡镇级避灾点,苍南全县已经建了15所。而这些,正是张炳钩所看到的“政府需要”。
一开始,张炳钩并没有考虑这种模式。虽然在国外政府购买志愿者组织的服务,早已稀松平常,但在国内还并不多见。最初抗击台风时,他只经常听到抗灾一线的乡镇干部感叹:“台风登陆时通信工具都没有信号,之后又是停电,手机也无法充电。抢险救灾的时候,又找不到足够的车。”
2007年5月,张炳钩在乘坐出租车时,无意中发现车上装有GPS全球定位系统。“出租车司机对道路很熟悉,车技也好,车上又有GPS,在台风来临的时候肯定能发挥作用”。
他的脑海里随即浮现出成立出租车防汛服务队的想法。在起草了成立方案后,他找到了龙港镇宏达出租车公司总经理李少红。当年7月,全国第一支运用出租车车载GPS全球定位系统防汛防台的应急服务队正式成立。这128名“的哥”成为壹加壹应急救援中心最早的一批志愿者。
心理干预队的出现,更具戏剧性。“苍南是个拥有五六种方言的大县,每次台风过后,都会有外地的心理专家来给受灾群众做心理干预。但由于语言不通,心理辅导的效果大打折扣。”张炳钩说,“所以,我们就想成立自己的心理干预服务队”。
而所有这些,几乎都与当地政府的工作不谋而合。“本地的志愿者专才,熟悉温州的文化、地理和语言。”张炳钩表示:“这都决定了抢险效果。”所以,在洽谈政府购买时,他几乎没有遇到阻碍。
2009年,苍南壹加壹救援中心第一个政府购买服务项目,就是与人防办合作,把当地所有户外组织联合起来组成民防应急救援大队。此后,当地三防、气象、文化、广电系统等十几个部门都纳入合作范围。“大家最大的敌人,还是台风”。每年政府购买达到百万元。
事实上,苍南县进行“政府购买”时,还对壹加壹提出其他要求,比如要求壹加壹不定期开展应急救援知识培训和团队素质训练;积极开展应急救援演练,每年不少于1次等等。
张炳钩专门招聘大学生设立了官方网站,这也是温州首家公益性公众应急避险常识网站。网站采取视频、游戏、文字等各种方法告诉人们,如何对抗台风、地震、洪水、龙卷风、海啸、泥石流、火灾等意外。
不过,张炳钩也在计划转型。“如果政府购买服务中断,我们怎么办?”他期待能再找到一些新点子。
接下来,“壹加壹”将把点铺开到村、社区以及居委会试点。张炳钩透露,“我们还要大干一场,接下来还准备购买生命探测仪、用于空中搜救的小型直升机”。
乐清志愿救援服务大队:“我们出去救人都是AA制”
当张炳钩终于通过政府采购方式筹集到资金时,赖忠鎏还不得不为自己NGO的运作发愁。“我们出去救援,都是AA制。”他说。
军人出身的赖忠鎏的职业是一个交通协管。但是酷爱公益的他,在几年前发起了这个专业的水下救援组织。为了维持运作,“没钱,就靠亲戚们资助”。
和张炳钩很相似,赖忠鎏的初衷也是救人。只不过,赖忠鎏看到的是温州各条河流。“你知道,这里河流众多,每年溺死者无数。”
在赖忠鎏印象中,2004年他亲眼见到的一起溺水事件,促使了他组建队伍。
那一年,在温州芙蓉镇的一个水潭里面,有个本地男人溺水沉到了潭底。潭水很清,站在岸上都能看到这个男子,当时水深有八九米――由于缺少专业潜水设备,现场的营救人员努力了两个多小时,但还是一点办法都没有,现场家属恸哭不已。
回到家里,赖忠鎏联系上了以前的几名战友,提出成立救援队的想法,大家一拍即合。在他们看来,官方专业的救援力量多半集中在城市,像芙蓉镇这样的乡镇有很多空白。
赖忠鎏和另外一个战友马上自费到武汉海军工程学院学习,考取了相关的水下救援技能证书。“因为水下打捞都是很专业的,蛮干不行”。
一开始,海军工程学院拒绝了这两个来自民间的特殊学员,因为工程学院的学生全部是部队官兵。赖忠鎏想专攻的课程,是为潜水艇里的潜水员抢险、逃生设计的。赖忠鎏发挥了自己在部队的吃苦精神,四处找人游说。不知道是他的诚意打动了人,还是天意,该项目负责人恰好也来自温州苍南,最后破例同意接收这两名特殊学员。
“他们甚至没有收我们的学费,”赖忠鎏说,“我们只需负责这一个月的生活费就成。”他们成了海军工程学院仅有的两名校外学员。
2006年,由最初五个玩业余无线爱好者、“驴友”、潜水“渔友”组成了一支小型应急救援队,无偿提供户外、水下、灾难救助。此后,赖忠鎏花了20多万陆续购买了专业救助设备,包括潜水服、无线电台、信号弹等等,由于太多堆不下,他甚至找了一所废弃学校做仓库。
在高峰期,这支志愿者队伍达到了100多人,这也是全国首支专业水下救援志愿者队伍。其中,有公务员、老板、教师、导游、保安、网络工程师等。除水下救援外,他们还进行山地救助。
和一般的志愿者队伍不同,赖忠鎏的队员们来自五湖四海,个个身怀绝技。“不管是什么身份,每个人都至少有一门绝活”。
在“7•23”当晚,参加了动车救援的郑伯洪,是乐清一家电器公司老总,入队3年。他的特长是山地救援的速降操作,水下救援的现场勘察以及操作冲锋舟等。早在读中学时,他就创下过百米12.7秒的校纪录。
陈建东,网络工程师,入队两年多。一旦有山地救助任务,只要被困者能说出被困在多少经纬度,他就能在地图上找到这个位置。
刘合新,以前当过兵,他在队伍中除参与实战救援外,还担当着新队员的潜水培训。
而作为队长的赖忠鎏,更像是个“全能专业户”。这一点,看他手上的证书,以及其他的身份就能得到佐证:中国定向协会教练员和裁判员证书、浙江省初级救生员证书、中国无线电运动协会三级会员等。
因为平时大家都在各自的单位上班,一旦接到险情求助,赖忠鎏会第一时间向所有队员群发短信,这个时候如果谁能参与救援,就会赶紧回复。同时,参与者会被告知在哪个地点等候。
根据险情信息,除当地消防会第一时间告诉他们外,赖忠鎏还是东海救助局乐清志愿者服务站的成员之一,有需要时也会让他们先期赶赴现场处置。在“7•23”动车事故中,赖忠鎏就是与前者联系后,跑步进场的。“当时我们主动找到现场的指挥人员,表明我们受过专业救援训练。他看到我们带了精良的设备,就允许我们进入车厢搜救。”赖忠鎏回忆说。
救援队成员最高时达到过100多人,他们加入进来都只有一个理由,想为别人做点事情。赖忠鎏把他们分成5个小组,分布在乐清各个乡镇。但2008年以后,退出队伍的人数一下子增多了,新加入的少了。他认为这跟费用有关:没有经济来源人身安全得不到保障。
张炳钩能为志愿者购买保险,赖忠鎏却做不到。而实施救助时,队员受伤是常有的事,一旦有人受伤,就得自己负责――“我们没有资金来源”。赖忠鎏收入有限,但有几个做生意的亲戚,会每年捐赠十几万,这样勉强可以保证组织的运作。
2010年以后,上述两个志愿者组织,先后加入壹基金救援联盟。在资金和专业上得到了相应的帮助。“最主要可以学到一些东西,”张炳钩说:“我还曾经专门到上海参加过壹基金的研讨会。”
现在最让赖忠鎏羡慕的,就是张炳钩的“政府购买”。“我们全靠个人支撑,我也不知道能撑到哪一天?”
对此,温州大学学者指出,温州民间志愿者组织具有明显的地域特色。温州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独树一帜,是在浙南独特的界域内形成的。尤其是南宋时期以叶适为代表的永嘉学派,主张“以利和义”、“义利并立”的事功思想,强调人的社会作用,并且承认雇佣劳动的合理性。
随着经济发展,城镇不断扩大而相关公共服务系统却并未完全跟上,民间志愿者组织恰好补上了这一环。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