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华人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大陆

南京巨资打造雨污分流工程治涝 失败的模仿秀(图)

www.sinoca.com 2011-08-02  网易


  德国并没有完全依赖雨污分流工程,而是因地制宜地采纳适合当地条件的不同排水方案,保留大量的合流制(约占70%左右)。

  瑞典排涝典型代表就是"明日之城"马尔默,该城环保规划和概念走在世界前列,为解决城市排水问题,这座城市采用的是"绿色屋顶"。

  日本分流合流结合,梅雨地建排水高效"共同沟"

  与南京等中国城市不同,日本年平均降水量在1800毫米左右。其中,降水量最多的地区是九州东南部、四国南部、纪伊半岛东南部以及中部的福井、石川、岐阜等县境,年降水量均在3000毫米以上。因为认识到雨污分流制耗资巨大,日本在全国63.5%下水道中,合流制保持在20%的比例。

  为应对城市水灾,某些城市还特意修建了10米直径的地下河,例如大阪将地下河修到地下27米深,东京更是深达60米,正是这些地下河保证了城市的防洪安全。此外,日本广泛使用的是"共同沟"排水综合管道。到目前,日本已有80多个城市建成了共同沟,总长达1000多公里。东京的G-Cans是世界上最大的地下水路,目的是东京夏天雨季发生洪灾时,可将地面积水经由地下排出。

  瑞典80年代放弃雨污分流,采用"屋顶绿化过滤"系统

  跟南京一样早在上世纪80年代之前,瑞典为解决南部多雨城市的雨后积水问题,也将希望寄托在"雨污分流"工程上,但后来发现其实并不适用于本国。瑞典排涝典型代表就是"明日之城"马尔默,该城环保规划和概念走在世界前列。

  为解决城市排水问题,这座城市采用的是"绿色屋顶",将雨水排放系统设计为:雨水首先经过屋顶绿化系统过滤处理,补充绿化系统水分,其余雨水经过路面两侧开放式排水道汇集,经简单过滤处理后最终排入大海。通过植被屋顶,可将60%的年降水通过蒸发再参与到大气水循环,其余的水经过植被吸收后再进入雨水收集系统循环使用。

  南京雨污分流为何不行

  南京雨污分流工程尽管投资巨大,但这项工程并非适合南京,而且南京在设计排水工程的抵御期也只将暴雨重现期设定为半年到3年一遇,在实施过程中,大部分城区普遍采取标准规范的下限,国外的城市排水标准普遍采取最高:纽约是"10至15年一遇",东京是"5至10年一遇",巴黎是"5年一遇"标准。除排涝不利之外,南京市平均每天还发生挖管道等导致的爆管事故达30多起。

  国外的城市排水标准普遍采取最高:纽约是"10至15年一遇",东京是"5至10年一遇",巴黎是"5年一遇"标准。

  南京治内涝把希望寄托在雨污分流工程,忽略了城市留水系统的建设,应像德国一样对城市路面铺设透水砖让雨水集中渗透入地下雨水收集管道中,以此应对没有按国家标准降下的大雨。

  南京城市排水系统设计标准低下:仅抵御1年1遇暴雨

  在设计方法上,大部分城市仍沿用上世纪50年代前苏联的设计理论,在模拟仿真、计算精度和适用性等方面,明显落后于发达国家普遍采用的计算机模拟仿真技术。而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导致的气候乱象增多,大雨出现的频率也有所提高。例如有数据统计过去30年中,上海的暴雨数量和降雨强度均有明显增多的趋势。大暴雨平均为半年一遇,而特大暴雨或降雨超过每小时100毫米以上的暴雨共有11次,为三年一遇。显然,上海的雨水排水系统已经无法满足城市发展的需要。

  而为防范城市内涝,国外的城市排水标准普遍采取最高:纽约是"10至15年一遇"(注:一年一遇是每小时可排36毫米雨量)的标准,东京是"5至10年一遇",巴黎是"5年一遇"标准。

  南京雨污分流仅为排水系统,遇大雨无“留水”功能

  南京治涝应多元化,而非斥仅仅巨资打造雨污分流系统,还应该从城区本身地理特点着手,要有“留水”系统。例如德国从上世纪60年代起就采用透水材料铺装路面,并致力于不透水路面的改造,其目标是到2010年,把全国城市90%的路面改造为透水路面。

  “其实留水这种处理方式不仅仅是为了收集利用雨水,对于减少城市地表径流系数,缓解城市内涝压力也有很大的帮助,特别是突发的大密度降水。”北京工业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副教授赵树旗如此评价留水系统。但国内目前虽然并不普及,但像下凹式绿地、铺设透水砖和修建蓄水池等收集雨水的设计还不多见。

  城市内涝,排水系统是根源,留水系统也容易被忽视。南京巨资打造雨污分流的确是解决城市内涝的途径,但城市规划者应分析其中利弊结合本地情况因地制宜,而非一劳永逸地拷贝模板,拍脑袋做决定。

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


上一篇:甘肃舟曲不顾地震台反对上马大批无证小水电站
下一篇:官员慰问救人被撞死消防员家属竟称恭喜 其父愣住

[声明] 加拿大华人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加拿大华人网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联系我们。

网站完整版 | 广告服务 | 网站声明 | 网站留言 | 联系我们 | RSS
Copyright © 2000-2015 加拿大华人网 SinoCa.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