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华人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大陆

熟人社会催生中国式叫骂 “越骂越红”幕后流程

www.sinoca.com 2011-07-08  人民网



  大众心理:从“围观看客”到“审丑疲劳”、“调侃愉悦”,为“红人”获得人气提供了有利土壤

  既然骂人文化骂富了商家,骂火了名人,普罗大众为何那么痴情地去倾听?又那么痴迷地去跟帖?这就是网络水军抓住了人们的心理。

  现代社会,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使得人们对娱乐有着越来越多的需求,一些负面角色以其新奇和另类的表现,正契合了市场化过程中大众的这种娱乐心理需求,从而吸引了众多网友的“欣赏”和“围观”。在这里,很多网友其实并不真正地“以丑为丑”,而仅仅是对某一事件进行围观,为了满足自己的一种娱乐消费。而在现代社会,网民能够通过博客、微博、BBS、留言板、聊天室等多种形式来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评论,日益发达的媒体渠道无疑给人们提供了得以“围观”的条件。

  而随着传统媒体的介入和“审丑”之风的愈演愈烈,大量的丑恶、低俗现象频繁地刺激受众的感官神经,人们慢慢疲劳甚至麻木。发展到现在,对于新起的“负面话题”或“负面人物”,人们虽然仍有围观和反应,“骂人”抑或“被骂”会有不少的人气。但是,笔者也注意到,一些“红人”正越来越多的成为人们日常调侃的话题,在现代社会的重压下,人们正越来越多地通过娱乐性的“审丑”排解压力获得愉悦。

  从刚开始的网络条件下的“看客”心理到“审丑疲劳”,再发展到现在的“调侃愉悦”,网络水军迎合了大众的心理。有需求就有市场,所谓的“网络红人们”才有了欣赏他们的观众,获得了滋养成长的土壤,得以“越来越红”。

  网络水军操控:骂人者与被骂者合谋

  千万别把骂人者当成疯子,“骂”是为了帮忙。也别以为被骂者是傻子,被骂者名利双收。车模“兽兽”,被骂之后,身价猛涨,商家与其的合作有增无减;新《红楼梦》,网络恶骂如潮,收视率却稳居前列;最典型的当属江苏卫视的《非诚勿扰》,在骂声中稳坐娱乐节目收视冠军宝座。现实中的人们颇为忌惮骂声,但在娱乐圈里,“骂”已成为“成名赢利”的特殊手段,以至于“策划骂”也成为一种流行。

  由于骂与被骂有如此大的市场,加之网络的开放、便捷和匿名性,“策划骂”更成为可能。“凤姐”、“小月月”等,在她们因骂而红的背后都有一个幕后策划团队,称之为网络推手和网络水军,所谓网络推手就是通过一些手段推广,让你出名。网络水军则是帮你把你发的帖子顶上去,让更多的人去关注你。这种“骂文化”制作团队在多次“历练”中,对“骂”的操作和掌控越来越娴熟,也逐步走向专业化。

  “骂文化”制作流程不外乎五步曲:网络发帖――引发争议――灌水再热议――传统媒体跟进报道――当事人或商家出场,其中“灌水再热议”和“传统媒体跟进报道”是最关键的两步,经过这两步,引发了足够的“注意力”。“骂文化”活动区域集中在论坛、博客、门户网站和QQ群等,最近兴起的微博、社交网等都是网络推手和网络水军青睐的活动场所。发帖内容常常是挑战传统道德底线或无厘头之事,使用词汇往往是最美、最牛、惊爆、惊艳等。据统计,中国的网络推手和网络水军组织已有上千家。诸如“××网络营销策划有限公司”其实都是网络水军团。网络推手和网络水军是“骂文化”制作专业化的标志。

  新媒体时代,好看的东西实在太多,媒体与商家都想快速出名,于是乎,骂与被骂者在共同争夺无知者们的眼睛。随着电脑和通信成本的下降,入门槛也不断降低。这类网络推手和网络水军组织也许会不断增多。

  越骂越红的“示范和辐射效应”

  一骂便红,越骂越红,骂便成了获取名利的捷径。这种骂与被骂的游戏攀比,反映了文化的焦虑症。一些人不是靠自己的劳动获取名利,而是靠剑走偏锋或歪门邪道的怪诞游戏。商业文化已经完全渗透到精神文化的骨髓。如果形成一种气侯,文化传播将失衡,主流价值观也将被漠视甚至吞噬。

  传统文化传播并没有找到表达的突破口。红色文化如何衔接当今的新型多元文化,更容易让社会尤其年轻人接受,仍是个值得探讨的问题。主流文化是否就是红色文化?当前我们仍处在红(高雅)、黑(低俗)两种文化阶段。红与黑之间仍有一种或几种健康文化,也可称之为绿色文化,或娱乐文化,也许更恰当。

  总之,当下“审丑文化”和“越骂越红”有其流行的时代背景及大众心理因素,日益丰富的传播渠道和新媒体的信息传递优势无疑加重这种现象的发展。然而,一味地审丑,不利于我们社会内在价值的维护,对我们塑造主流社会价值观亦危害极大。这要求我们每一位公众面对各种参差不齐、良莠俱下的信息能够有一种鉴别真伪的能力,而同时主流媒体应建立一种理性和责任,具有应有的反炒作能力。(来源:人民论坛 作者: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 薛国林)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


上一篇:北大教授:中国医改是奇迹 没有哪国有这成就(图)
下一篇:副市长女儿疑遭强奸举家上访 信访局建议私了(图)

[声明] 加拿大华人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加拿大华人网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联系我们。

网站完整版 | 广告服务 | 网站声明 | 网站留言 | 联系我们 | RSS
Copyright © 2000-2015 加拿大华人网 SinoCa.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