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论文:三峡蓄水改变中下游水文
三峡蓄水是否与其下游河湖发生关联?有多大关联?南都记者查阅相关资料发现,其实早在2010年,由水利部主管主办的《中国水利》半月刊第19期,就刊发过长江委水文局王俊和程海云联名发表的《三峡水库蓄水期长江中下游水文情势变化及对策》一文,详述了三峡蓄水对中下游干流及湖泊等的影响。
该文“摘要”中说:三峡水库正常蓄水运行后,将改变长江中下游水文情势,水文情势的变化也将带来一定的次生影响。
2010年发表的这篇文章介绍了之前的三峡蓄水情况:2003年三峡工程进入围堰发电期,汛期按135米水位运行,枯季按139米水位运行。2006年汛后进入初期运行期,汛后水位抬升至156米。2008年汛后开始实施试验性蓄水,水位最高蓄至172.80米。2009年汛后继续试验性蓄水,水位最高蓄至171.41米。由于2009年蓄水期间遭遇洞庭湖、鄱阳湖水系(以下简称“两湖”水系)严重枯水,为缓解长江中下游枯水态势,实施应急蓄水调度逐步加大三峡下泄流量。
论文分别以翔实的实验及数据,分析了2009年三峡蓄水期长江中下游干流、湘江下游干流、洞庭湖湖区的低水位成因。
论文称,2009年9月以后,受多方面因素综合影响,洞庭湖、鄱阳湖出现较历史同期平均水位偏低4~5米的枯水水情,湘江、赣江等江河中下游出现了历史最低水位,对部分群众生活、生产用水和湖区渔业、航运、生态环境等造成一定影响。
当年的水情概况为:2009年三峡水库试验性蓄水期间,长江流域降雨和来水量较多年同期均偏少。其中,洞庭湖、鄱阳湖水系明显偏少。
论文称,为分析2009年长江中下游干流水位偏低的原因,对干流水位进行了还原分析。假设三峡水库不蓄水,采用现行作业预报中使用的数学模型,将三峡水库入库流量过程直接演算至中下游,推求不受蓄水影响的天然状况水位过程。结果表明,上游及“两湖”水系来水严重偏少,是导致中下游干流水位偏低的主要原因。
分析还表明,2009年三峡水库蓄水期间,三峡水库拦蓄水量导致干流水位的降低幅度为2米左右。因此,三峡水库蓄水也是中下游干流水位偏低的重要原因。
从对三峡水库蓄水后,长江中下游水沙关系明显变化的分析也显示,长江中下游河道冲刷下切,也是近年干流枯季水位降低的因素之一。
论文在分析2009年三峡蓄水期洞庭湖湖区水位下降原因后认为,三峡蓄水对洞庭湖湖区水位有较大影响。
论文在综合分析后认为,三峡水库正常蓄水运用后,长江中下游水文情势将发生较大变化。具体表现为:中下游干流低水位出现时间提前,持续时间延长,年最低水位平均值略有抬高。蓄水期间,长江中下游干流、“两湖”湖区及汉江等支流下游水位不同程度地受到三峡水库蓄水影响。由于三峡水库蓄水集中在9月中下旬和10月,蓄水量达220亿立方米,蓄水对中下游干流10月平均水位的影响量为2米左右,即较天然情况偏低2米左右(以城陵矶为例)。在来水偏少的年份,因来水偏少导致的水位偏低与三峡水库蓄水影响相叠加,中下游干流低水位情势将会更为突出。随着长江中下游干流河道冲刷进程的进一步发展,尤其是螺山以下河道下切影响的逐步显现,三峡水库蓄水期对干流及湖区水位的综合影响将进一步加大。
论文最后认为,三峡水库正常蓄水运用后,长江中下游水文情势将发生较大变化,干流低水位出现时间提前、持续时间延长等情况将成为常态,并可能产生一定的次生影响。因此,要深入研究这些次生影响及相应对策。
气象专家:今年大旱不能怪三峡
那么,长江中下游河湖等湿地面积减少,是否会导致蒸发量减少,从而引发或者加剧干旱气候呢?作为研究地方气象多年的专家,荆州市气象台台长鲁礼炳认为:网友质疑仅是主观臆测,想象多于实据。
对今年长江中下游干旱的主因,鲁礼炳认为,主要还是大气环流异常造成。按照有关专家解释,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整体偏弱,导致西南暖湿气流无法深入到长江中下游地区,缺少水汽配合,因而长江中下游降雨偏少。
而湖泊、地表水等湿地面积减少,是否会因水汽蒸发的变化而导致干旱气候的出现,鲁说:“从我掌握情况看,我认为关联性不是很大。因为在整个大气环流中,这毕竟是小气候,即使它有影响,相对整个长江中下游,对中国,对整个东南亚地区它算不了什么。一个地方的小气候,他认为,“今年大旱不能怪三峡,(三峡)它那个小气候,怎么可能引发这么大范围的旱情?”但鲁同时表示,一个地区的湿润地貌,会影响自身抗旱能力。如果湿地多的话,遇到大旱,包括土壤、植被等的抗旱能力就会强一些。反之,如果地表本就干燥缺水,遇上大旱就会加剧旱情影响。
鲁认为,局部地貌虽不能构成大的气候变化的主因,但并不是否认会影响局地的小气候,像长江中下游河湖湿地面积减少,到底对局部小气候会否产生影响,以及产生多大影响,这也不是气象部门能回答的,需要多部门、跨学科合作,才能作出定性以及定量的分析。至少现在还没有这方面的研究。
鲁的观点和不少气象专家的观点相似,湖北省气象局武汉区域气候中心主任刘敏在接受新华网采访时表示,现在的手段和观测数据还没有依据显示三峡工程引发了长江中下游的旱情。“本次旱情是一种周期性的气候现象,主要是受到大气环流影响。从监测数据看,大坝建设前建设后对区域气温、湿度的影响也非常微弱。”刘敏说。
而国家环保总局审查通过的《长江三峡水利枢纽环境影响报告书》中,对三峡水库与气候问题基本结论是:三峡建库后,对库区及邻近区域温度、湿度、风和雾的影响范围一般不超过10公里。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