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华人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大陆

难得一见!南京发现宋美龄民国时期户籍卡(组图)

www.sinoca.com 2011-05-08  现代快报



  60年前,爷爷从句容来

  “南京是一座移民城市。”王伟说,他亲手整理了很多卡片,发现当时绝大多数人的本籍一栏填的都不是南京。

  和现代人户口本信息差不多,民国户籍卡片上,有出生日期、本籍(相当于现在的祖籍)、寄籍(相当于现在的现居地),以及居住本市年月等信息。通过对150多万张民国户籍卡片资料的对比,可以看出外来人口占一半以上。

  “我爷爷、外公就是那个时候来南京的。”王伟说,他在整理卡片的时候,无意中发现了自家爷爷、三伯、爸爸、外公等人的卡片。爷爷叫王志悦,初中文化,当时算是个体户,但职业上写的是小贩,服务处所是大中桥。岁数:59岁,本籍句容,寄籍南京。“可以看出,我们一家大概是从爷爷辈开始从句容来到南京。我爷爷做过木材生意,也开过粮行。家境还算不错。”

  不过,在当时,王志悦的压力还比较大,他一家共8口人。从当时的户籍卡资料来看,他的几个儿子都在上学,其中一个叫王永霖的,还在上小学,全家的经济来源都靠王志悦一个人。当时,他们一家8口蜗居在白下路307号的一个房子内。

  不过,60多年后,王伟再去寻访户籍卡上爷爷居住过的地方,早就已经大变样了。“门牌号还有,但不是原来的房子了。”

  也有张冠李戴填错的

  户主:魏荣第,教育程度专科,性别男,业别中医,服务处所本宅,本籍兴华,寄籍南京,身份证:1字71473号。这张泛黄的老卡片上,虽然写的是“中医”,但卡片上的照片,主人却穿了一身军装,看起来特别精神。照片中,魏荣第戴着眼镜,双眼的光芒透过镜片照射出来。

  既然是中医,为何一身戎装?“那是我外公的亲弟弟,他的身份给弄错了。”王伟说,魏荣第不是别人,正是自家的亲戚。听外公说,魏荣第是黄埔军校的学生,后来在八字山小桃园的电台当台长。“在当时是国民党的一位军官,不是中医。”

  在当时,真正做中医的是魏荣第的哥哥魏云阶。当时,从兴化来到南京的魏云阶因为没有房子,就借住在弟弟家,直到弟弟离开南京为止。而在魏云阶本人的户籍卡片资料上,业别写的是“国医”。王伟说,和现在人口普查差不多,当时填写户籍卡片资料的时候,有的是上门的“人口普查员”填写的,有的是则是户主自己填的,还有的是亲戚代填的。

  专家说,这种张冠李戴填错的,一种是不小心造成的,比如填写的那个人不知道魏荣第的工作,所以填了中医,还有一种可能,就是故意填错。在当时,有一部分人身份特殊,属于保密性质的,因此,在填职业、名字的时候,故意填错。

  户籍卡“背后”

  一堆来自“首都警察厅”的旧纸片

  150多万张民国户籍卡片是怎么来的呢?专家说,像这么完整的民国户籍卡片,国内绝无仅有。

  “当时,这批卡片并不是市民自己保管的,而是交由警察局保管。”王伟说,这批卡片从发现清理到现在,整整用了4年多的时间。

  2006年下半年,南京市公安局传来信息说,当年民国“首都警察厅”遗留在浦口仓库的一批户籍卡,由于常年无人问津,部分卡片已损坏霉烂或被虫蛀,希望市档案局能接手进行妥善处理。“这批档案肯定是一批珍贵的历史遗产,它完整记录和反映了民国时期南京市全部人口的身份和居住信息。”于是,3辆大卡车满载着40多箱卡片,从南京石佛寺直接开到了南京市档案馆门前。

  这40多箱卡片,堆满了一间近百平方米的屋子。就这样,南京市档案局的工作人员开始了漫长的清理过程。这些户籍卡,在经过除尘、消毒之后,被重新编号,一张张进行电脑录入,然后进入恒温恒湿的档案馆库房收藏。“到现在为止,已经全部清理完了,共150多万张。”王伟说,约1%的卡片由于鼠咬、受潮等原因,已经无法修复。

  一帧60年前南京市井生活的画轴

  王伟说,民国户籍卡片一共有150多万张,分户卡、口卡两类;户卡类似现在的户口簿,口卡则相当于身份证。所有卡片按男、女两大类划分,并按照姓氏进行排列,目前已整理出的基本都是男性。“经过清理,发现口卡是120多万张,户卡是20多万张。”

  随手翻翻,卡片的“业别”一栏更是无所不包,从大学教授、政界要员,到卖烧饼的、拉人力车的、制扇的、种菜的……一幅幅市井图活生生展现在人们面前。这些卡片如今弥足珍贵,它们为研究南京当时人口流动、民族资本的规模、行业分布、城市驻军等情况提供了完整资料;它们像是一幅写意画,为大家描绘了一幅60年前南京市井生活画面。

  “当时在南京生活的人,真的是三教九流都有。名人多,身份莫名的人也比较多。”但从职业填写来看,从事服务行业的人占了一半左右,大约有50 万~70万人都是从事服务行业,包括保姆、钟点工、拉黄包车、卖烧饼、开茶馆等等,从事“工业”的人员很少很少。在当时,每一个工种还形成了一种职业聚集效应,专家们发现,当时在南京拉黄包车的,绝大部分是从苏北、安徽一带过来的。

  “当时,南京人的文化层次差异也比较大,像吴贻芳、傅抱石等人,在当时学历都很高,一个是留学博士一个是教授,但绝大多数文化层次偏低。大多数是文盲和初小。”王伟说。

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


上一篇:薄熙来:不要在乎闲言碎语 该坚持的就要坚持(图)
下一篇:前中共中央副主席李德生上将逝世 享年96岁(图)

[声明] 加拿大华人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加拿大华人网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联系我们。

网站完整版 | 广告服务 | 网站声明 | 网站留言 | 联系我们 | RSS
Copyright © 2000-2015 加拿大华人网 SinoCa.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