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艾心理让不少人生活在阴影之中 侯恕望 摄(资料图片)
阴滋病
头晕、淋巴肿大、全身乏力……这些奇怪的症状在身体集中爆发,是恐艾心理在作祟,还是真有神秘病毒?
一次高危后现神秘病症
网名为“广东杨诚”的26岁小伙告诉羊城晚报记者,2010年7月9日,一次高危性行为后,第三天感到身体不适,开始只是感冒、厌食,后来慢慢表现出全身乏力、舌苔白、嗜睡、头晕、腹泻、关节响、关节痛等症状。
满腹疑虑的“广东杨诚”上网搜索资料,核对自己的症状,担心自己因不洁性行为而感染了HIV病毒。等过了6周的窗口期,他去正规大医院做了HIV检测,但结果显示阴性。“广东杨诚”还不放心,随后又做了两次检测,结果仍是阴性。
确认自己不是艾滋病的“广东杨诚”心情并不轻松,自从患上这种说不清的“怪病”,他身体状况大不如前,“爬两层楼就上气不接下气,腹泻严重的时候一天七八次,脑袋阵痛欲裂,根本无法正常工作。”除此之外,更让“广东杨诚”害怕的是,跟自己走得近的几个同事中,有两个同事出现了严重的关节响,不明原因干咳,另外一位同事嗜睡、在上班途中晕倒。
无独有偶,2010年3月,同样是在一次高危性行为后,39岁的吉林男子孙力(网名)也出现了盗汗、头晕、舌头白、淋巴肿大、皮疹频繁发作等奇怪症状。起初孙力并不在意,但一个月后,家人也“中招”了。孙力这才急忙带着家人遍访京城知名医院,医生建议做HIV检测,但一年内4次检测结果都是阴性,“我怀疑自己是不是感染了其他病毒”。
“我这个‘怪病’到底是啥病,会不会传染?”短时间发生的这一切,“广东杨诚”和孙力都无从解释,他们通过网络发现,网上原来有不少“同病相怜”之人,大家通过交流,呼吁社会和政府重视这种“怪病”。
患者拒戴“恐艾症”大帽
患者网友“广东杨诚”之前曾上网海量搜索资料,他查到了一种名为“布鲁氏菌病”的症状与自己极为相似,但2010年9月,经过两周细菌培养,患“布鲁氏菌病”的可能被排除了。
虽然如此,但“广东杨诚”拒绝被扣上“阴滋病”或是“恐艾症”的帽子。他坚信自己是不明病原体感染者,“阴滋病是香港媒体的说法,之前我们国内的病友都称这种病为‘阴性感染病’,是感染了未知病毒导致的。在我联系过的病友中,绝大多数非常理性,HIV检测后,知道自己患的不是艾滋病,哪儿来的恐艾症?我们是不明病原体感染者。”
而对于心理因素引发身体症状的说法,孙力表示无法接受:“我是先有身体的病症,才开始求医问药的,说我是精神因素导致的症状我不认可,不是先害怕才得此病的,而有些患者的家属在不知情的情况下也确实出现相同症状,这该怎么解释呢?”
此外,有不少患者也质疑专家提出的“心理原因”:“为什么单纯的一种心理恐惧,会在生理上出现相应的艾滋病症状?”有不少网友笑称:“难道意念这玩意儿真的显灵?”
希望专业部门更“给力”
患者与卫生部、专家们之间的“交锋”此起彼伏。4月6日,卫生部发布消息称“没有证据证明该人群患有某种传染性疾病”,当天19时54分,“广东杨诚”在其个人微博“不明传染病患者杨诚”中写道:“社会各界,各级官员,为了彻底让老百姓相信这个病不传染,我们广大病友热烈邀请卫生部、各级疾控官员和广大病患共餐。如果卫生部和疾控官员敢于接受此邀请赴约,将是历史上卫生部最成功的一次公关活动,彻底赢得民心!”
“广东杨诚”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自己并非有意出来当“刺头”,只是卫生部的结果让他无法接受,因为身边的确有不少“病友”是二次感染才得了这种“怪病”,“如果只是通过高危性行为感染的,还能说是自作自受,可是那些老人、小孩是无辜的”。
“广东杨诚”称,他认识一个只有15岁大的女“病友”,小女孩患病后出现了关节响的症状,医院检测结果为关节进行性蜕变,“这让家人百思不得其解,小孩发育还不完全,怎么就开始蜕变了?”
“很多医学上的问题,我们想不通也弄不懂,但是至少要让我们看到专业部门有用心在解决问题。而且这关乎公共卫生安全,政府有义务和职责去做好它。”“广东杨诚”仍充满希望地说,“虽然对调查结果很失望,但我还是相信总有一天能得到真相,也会尽力去配合调查工作。”
两次调查结果都呈阴性
这些人到底得了什么病,这个病之前有没有被人类发现,目前到底是什么状况?4月6日,国家卫生部在其官方网站作出通报,公布了对自疑“阴性艾滋病”人员的两次调查结果。
结果显示,自2009年6月以来,陆续有群众向卫生部反映,声称自己出现了类似艾滋病急性期症状,并认为自身感染了艾滋病病毒或未知病毒。同年7月,中国疾控中心启动了相关调查工作,但因群众基本上通过“匿名”反映的原因,人群基本情况不甚清楚。
2010 年1月,中国疾控中心招募了59名“自述疑似艾滋病感染”的自愿者,进行了第一次调查。资料显示,59人中有54名男性,分别来自22个省(市),平均年龄为34岁。调查结果表明,自愿者们的艾滋病抗体检测均为阴性,并未检测到相关致病病原体,缺乏新病毒或未知病原体感染的证据。紧接着,中国疾控中心又将采集的血液标本,送到美国相关实验室进行病原学检测。美方反馈的结果与中国疾控中心一致。
今年2、3月份,卫生部又在京、沪、苏、浙、湘、粤这6省(市)开展了系统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调查对象分布于不同的市、县,没有呈现聚集性,也没有发现调查对象之间存在共同的体征和互相传染的情况;调查对象和密切接触者没有共同的特异性感染症状和体征,未发现传染病传播的因果关系。”而在实验室检查的结果也表明,调查对象无感染性疾病的特征性变化、CD4细胞基本正常、无器质性病变。
【观点】PK
卫生部检测有局限性?卫生部 患者网友
综合两次调查结果,卫生部专家认为,目前可排除该人群感染艾滋病病毒,没有证据表明该人群所述疾病具有传染性和聚集性,没有临床、实验室和流行病学证据支持该人群患有某种传染性疾病。
对此结果,网友“广东杨诚”提出质疑:“卫生部只按照自己的检测指标来给我们检测,患者反映的头部出现阵痛、关节响等他们为何不检测?”孙力也认为卫生部“先入为主”,只为他们检测是否感染了艾滋病。
“怪病”元凶是心理原因?
北京专家 杭州专家 广州专家
北京专家:
李太生是北京协和医院艾滋病诊疗中心主任兼卫生部艾滋病临床专家组组长,他接触了100多名“自述病人”,并对约40位进行了调查。
“心理暗示对身体的影响很大,就拿普通人来说,有时候心里觉得不舒服,身体就会感到特别累。一些人长期担心自己得了艾滋病,心情抑郁,觉也睡不着,饭也不吃了,身体怎么可能好?”李太生认为,这些人并非感染了未知病毒,他们主要还是心理原因导致的症状。
杭州专家:
“这些所谓的类似艾滋病的症状,并不是由恐艾者的心理负担所引发的生理变化,而是这些人将注意力无限集中在自己身上,仔细寻找出艾滋病的各种症状后,然后将自己对号入座,认为自己身上的任何一点症状,都是艾滋病的表现。最后陷入一个越找越害怕的恶性循环当中。”杭州市七医院心理专家夏泳说。
广州专家:
广州市传染病研究所所长唐小平认为,不排除两种可能:这些人在高风险性行为后患上艾滋病恐惧症、或感染其他病毒。
■恐艾症
艾滋病恐惧症(获得性免疫功能缺陷综合恐惧症)俗称恐艾症,是一种对艾滋病的强烈恐惧,并伴随焦虑、抑郁、强迫、疑病等多种心理症状和行为异常的心理障碍。
不少患者认为自己的身体不适就是感染了艾滋病病毒,反复拨打热线电话咨询,或者反复去做艾滋病抗体检测,对阴性结果又持怀疑态度,总认为检测不准确或者现有试剂检测不出来自己的病毒等。
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