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华人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大陆

专访侨联副主席乔卫:亲情让中华文化赢得世界拥抱

www.sinoca.com 2011-04-07  人民网


中国侨联副主席乔卫接受人民网记者独家专访 摄影:丁强

亲情中华艺术团在美国明尼苏达州的演出

亲情中华艺术团与海外侨胞联欢,场面轻松愉快,亲情氛围浓郁

明星演员与海外侨胞互动热络,图为著名歌唱家董文华与侨胞合作演唱

斐济总统、总理在观看演出后接见艺术团全体演员并合影

“亲情中华世博行”活动照片

  【编者按】为跨越中西文化的鸿沟,减少由此带来的隔阂与误解,我国近年来不断推动文化“走出去”,并为此尝试过多种渠道、多种方式。尽管我们每次都抱着诚心和善意,但并非所有的尝试都尽如预期。中国侨联从2008年起开展的“亲情中华”活动,将慰问海外侨胞与对外文化交流紧密结合,不仅受到侨胞欢迎,也获得海外主流社会的接受与认可。他们的一些成功经验或许能为全面破解文化“走出去”难题带来一些有益的启迪。

  人民网北京4月7日电 2008年春节,中国侨联正式启动“亲情中华”海外慰问演出活动,并定下了“3年演出100场”的实施目标。现在三年过去了,这一目标是否如期实现?活动的整体效果如何?未来将如何开展?人民网日前就相关问题独家专访了中国侨联副主席乔卫。

  中国经济成就让西方社会重视中华文化

  人民网:乔副主席,今年春节前后,中国侨联又派出了文艺演出艺术团赴海外巡演,能给我们介绍一下相关情况吗?

  乔卫:今年春节期间,中国侨联共组派了4支“亲情中华”艺术团和1支“五洲同春”艺术团赴海外巡演。“亲情中华”艺术团在美国、法国、德国、比利时、匈牙利、意大利、奥地利等国家共巡演25场;“五洲同春”艺术团在美国的旧金山、牡丹市、雷诺市、拉斯维加斯、圣地亚哥、洛杉矶等6个城市共演出8场。

  今年,全国侨联系统派团组共10余个。除了上述这些中国侨联本部的派团以外,另外还有广东、福建、浙江、云南、湖南、辽宁、新疆等十几个省区的地方侨联组织,也在春节期间陆续派艺术团出去演出。

  人民网:您刚才提到了“亲情中华”和“五洲同春”两种艺术团,并且我还注意到它们都安排了到美国的行程,这是为什么?

  乔卫:“亲情中华”和“五洲同春”都是中国侨联从2008年正式启动的文化交流品牌。两者的区别主要在于所面对的观众不同。

  目前,海外对中华文化的需求大致来自两大群体。其一,是华侨华人群体。他们虽然长期身居海外,但祖(籍)国的传统文化,仍是他们内心深处最渴求的精神甘泉。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许许多多中国人走出国门,选择在海外学习、工作、定居。据不完全统计,目前生活在海外的华侨华人约有数千万人。这一群体对传统文化的需求已达到了相当大的规模。

  其二,是海外的当地社会群体,更通俗点说就是“洋人”。在国际金融危机中,与西方国家的相对低迷对比明显的是,中国经济健康发展。中国的经济成就随之带来的是西方社会对中国和中华文化浓厚兴趣。他们渴望了解中国,在一些“洋人圈”的聚会里,现在很时髦的就是能讲一些关于中国的事。很多美国政要,现在都给自己起了中文名字,在一些竞选场合,他们甚至会通过唱中文歌来拉选票。

  我们两个文化交流品牌,就是针对这两个不同的群体而设计的。其中,“亲情中华”主要承担慰问侨胞的职责。“五洲同春”则主要面向“洋观众”。由于语言沟通存在障碍,侨胞所喜爱的语言类节目,我们一般就不安排到“五洲同春”中,取而代之的是一些少数民族的歌舞类节目。我们发现,民族味越浓的节目,越能引起他们的喝彩。为什么很多可能连大多数中国人都接触很少的民族歌舞却能打动西方观众,想必就是靠艺术本身的魅力。

  另外,“亲情中华”一般是小型团组,是一项贯穿全年的常态化活动;“五洲同春”则因为是大型的综艺性表演团体,对资金投入、组织协调以及节目的艺术水平要求都比较高,所以目前只在春节期间举办。因此,表面上看两个艺术团都在美国演出,但实际上承担的功能、面对的观众并没有重复。

  不过,从今年演出的情况看,由于“亲情中华”和“五洲同春”在海外的影响力都越来越大,很多当地社会的外国民众也来观看“亲情中华”的演出。越来越多当地民众把它当作是一个重要的社交平台。我今年带领“五洲同春”艺术团访问期间,还去看了一场“亲情中华”艺术团的表演。让我感觉非常很震惊的是,在八百人的会场中,演员没有什么“大腕”,但在会场中往来穿梭的中国人、外国人,男士、女士全部是着正装或晚礼服出席。要知道,海外华人一般也就是回国参加重大活动时才着正装,而美国人平时的生活更是相当随便。所以,在这样的场面在美国是难得见到的,也反映了西方社会对中华文化的重视。

  最大的特点是“亲如一家”

  人民网:您刚才谈到了组织这些活动资金投入的问题,搞海外演出会不会很花钱?

  乔卫:你问的这个问题很关键。因为侨联属于民间团体,在经费方面本来就不宽裕,所以我们在策划“亲情中华”时,就十分注重经费问题。

  在我们想象当中,搞海外演出肯定会比在国内搞演出多花很多钱,但如果把帐掰碎了看,情况就未必了。

  首先,我们的演员没有出场费。“亲情中华”的定位是一项纯公益演出活动,所有演员,包括所谓的“大腕”演员,参加演出都是不拿报酬的。而且我们团组的活动有一个特点,即除了正式的演出以外,还会在许多非正式的聚会场合安排一些即兴的联欢演出,所有演员都要上。有时甚至出现这样的情况:联欢演出比正式演出时间还长。因为即使是“大腕”演员在这种场合也很随意,观众会不断地用掌声要求返场,而演员们则都一一应允,直到观众满意为止。包括这些的额外演出在内,演员们都是分文不取的。

  人民网:这样的演出经常会有吗?

  乔卫:是的,这样的演出很多。正式和非正式演出基本上会达到1:1的比例。一些在国内商业演出出场费动辄以十万计的演员参加我们的团组,私下里说:“和你们出来,又让我们找回了‘人民演员’的感觉。”

  另一块相对集中的花费是团组的食宿行。现在我们团组的往返机票一般由国内承担。这也是一般参加国际活动的惯例。落地之后团组的费用则是当地侨团通过市场化运作的票务收入和在自愿基础上的赞助来解决。

  这里也有一些有意思的细节。比如,所有演职人员一般都坐经济舱,不允许带助理、化妆师。所有行李,除了大型节目的演出道具会有工作人员帮忙以外,都是自己拿。包括一些在部队里面级别已经到了副军级的演员也都没有例外。

  需要说明的是,落地后的花销虽然不是由我们负担,但为了减轻负责接待的侨团的压力,我们也规定了两条“硬杠杠”:第一,一定不会是由一家侨团独自承办,这一方面是为了分散承办的资金压力,另一方面也可以为侨团之间创造了一个合作与交流的平台和机会;第二,团组在一个城市停留接待绝不超过三天,且不住五星级宾馆。

  所以如果把账本掰碎了,就会发现我们的花费是相当低的,有时一个团组外出巡演十多天的全部费用,可能还不及国内一个一线演员唱一首歌的出场费。

  我们的原则是,能不花的钱,一分也不花。这既是经济原则,也是真正体现“亲情”的工作原则;既可以节省活动经费,也可以为侨胞营造亲近、友好、活泼的团队氛围,有利于活动的持久开展。有侨胞和我驻外使领馆的同志就给我们说,你们组团最大的特点就是“亲如一家!”

  能够得到这样评价,作为侨联的工作者来说,心里相当温暖。这一方面是我们的具体工作得到肯定,另一方面也是侨联的宗旨得到体现。

  可能也正是因为有这些原则替我们把关,我们才能在人、财、物短缺的逆境中得到发展。目前,我们几乎每天都能通过不同的渠道收到来自世界各地侨团的邀请、咨询或建议。

  说到这里,还要说明一下,我们的海外侨胞遍布世界各地,但并不是每一个地方的侨团都有实力承办巡演活动。特别是一些欠发达国家的华人社团,经济实力并不强。但是,血浓于水的亲情是不能用金钱来衡量的。有时我们也接到他们发出的邀请,如果了解到当地侨胞的需求确实很强烈,我们也会想办法筹集经费组团去巡演,落地后的主要费用也都由我们来承担。

  最好的礼物是亲情与问候

  人民网:在您刚才的讲话中,我发现您多次提到“亲情”、“亲如一家”这些词,而你们的活动名称“亲情中华”也包含“亲情”这个词,能介绍一下为什么侨联会选择以“亲情牌”作为整个活动的主题吗?

  乔卫:你问的意思我明白。不过我们从没有想过把与侨胞的亲情当做一张牌来打。

  我是2009年第八次全国归侨侨眷代表大会后来到中国侨联工作的,此前是在北京市侨办当主任。“亲情中华”活动是2007年底决定立项启动,2008年春节正式展开的。当时这方面的工作是由我们的董中原副主席负责分管。我没有亲历当时的决策过程,只是后来分管文化交流工作后,多少了解到一些情况,简单向你介绍一下。

  选择“亲情”为我们的活动命名主要是有这么几个考虑:

  第一,我们侨联是侨胞、侨眷联合起来的人民团体,能走到一起靠的就是我们都是炎黄子孙的这份亲情。侨胞们都把我们称为他们的“娘家”。“娘家人”走出去,自然亲情最合适。

  第二,“亲情中华”活动有一个重要的功能,就是向我们的侨胞表达感恩之意。为什么这么说?建国早期,大量华侨放弃海外优越生活,回国支援国家建设;改革之初,我们最缺资金,当时为启动改革大业引进的外资中大部分是侨资。那时,侨胞在海外地位不高,赚钱相当不容易,但他们义无反顾地支援国家建设,凭什么?不也是亲情吗?现在国家富强了,他们也老了,所以我们要去看望慰问他们,向他们表示感谢。但对他们而言,能带去的最好的礼物就是来自祖(籍)国的亲情和问候。

  在我们的活动中,有些场面非常感人。我们到了海外,侨胞按照中国人传统要尽地主之谊,一般会给我们安排简单的欢迎宴接风洗尘。在这样的场合中,我们不以贫富论亲疏,被安排在主桌就坐的通常不会是现在财力雄厚,为活动出钱出力的新华侨,而是在当地德高望重,但可能家业微薄的老华侨。他们来看演出,我们会给他们赠票,把最好的位置留给他们。有的甚至会安排专车接送,这样的待遇在国内可能很普通,但在演出团里是连随团的“大腕”演员也享受不到的。

  如果再回到之前关于经费的话题来讲,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出,开展“亲情中华”这样的活动也不能只算“经济账”,它更是一部“感情账”、“亲情帐”。

  以“亲情”命名我们的活动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它比较中性,避免不同文化的冲突。它是全人类共有的一种本性。现在海外对我们有所猜忌,有所防范的国家和政治势力还有相当一部分。我们去的目的就是要增进了解,减少猜忌。如果意识形态过浓,对方连去都不让我们去,那么这个疙瘩就永远也解不开。所以,为了避免不必要的误会,我们也倾向于使用比较中性的表达方式。

  人民网:但我发现“亲情中华”的英文翻译是Embrace China,这应该是“拥抱中国”的意思,并没有亲情的含义,这又是为什么呢?

  乔卫:是的。Embrace在英文中的确是拥抱的意思。我们选择它同样也是它比较中性。因为英文是给外国人看的。之前我们也曾经尝试直译的方法,但翻译出来就有着“牵挂中国”、“心向中国”的含义。虽然对我们来说无碍大局,但因为很多国家十分在意包括华裔在内的少数族裔对于居住国的忠诚度。

  如果是“心向中国”,则既可能给参与活动侨胞带来麻烦,也不利于活动向当地民众、主流社会推广。所以,我们在咨询了国内外的翻译专家后,最后决定使用Embrace China,“拥抱中国”能更好地表达我们的意思,也更易于为国外观众所接受。

  民间外交效果获国外主流社会认可

  人民网:能感觉到中国侨联在推动“亲情中华”活动的过程中,非常在意在国外主流社会中的效果。那可不可以这么理解:“亲情中华”活动也带有外交职能?

  乔卫:可以肯定地说,“亲情中华”活动是我国开展民间外交的一个载体,我个人认为在这一点上没有必要刻意回避。我们侨联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团体,以“侨”为纽带联系海内外同胞,服务于党和政府的总体外交战略方针,并开展民间外交、公共外交,促进中国人民与华侨居住国人民的友谊是我们的重要职责。

  我们在“亲情中华”立项早期就概括了“四个之旅”的定位表述,即:不仅是承载祖(籍)国亲人祝福和牵挂的亲情之旅,也是促进中外人民沟通和交往的友好之旅,不仅是与海外侨胞共度佳节的喜庆之旅,也是展示传播中华艺术的文化之旅。

  需要指出的是,我们作为民间机构,以“亲情中华”活动为平台开展的外交工作,从出发点到终极目标都是善意的、友好的。我们不带有公权力的强制性,通过市场化、社会化的机制开展,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为了增进中国与世界各国的友好交流,减少误解和分歧。在中国的GDP站上“世界第二”的位置之后,这既是中国所需要的,更是世界所需要的。

  从实际效果来讲,“亲情中华”也是得到国外主流社会认可的。比如说,美国是西方世界的代表吧?我们的艺术团在美国达拉斯的演出,不仅吸引了众多当地政要和企业家出席,连美国前总统布什也专门发来贺信。再比如,美国爱荷华州首府得梅因市是美国十分重要的城市,自1972年以来,历届美国总统大选的第一场选举均在此举行。为祝贺演出“进一步拓展了美中联系”, 爱荷华州政府决定将当天悬挂的州旗赠送给艺术团,并为每一位演职员颁发荣誉证书。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我想说的是,既然当地人都欣然接受,我们又何必刻意躲闪呢?

  事实上,中国侨联作为民间机构,开展民间外交工作更有独特的优势,更能突破一些障碍,更容易得到各方的接受。比如一些非建交国的华侨华人也多次向我们发出热情邀请,对于满足这部分侨胞的要求,民间机构反而更方便。

  在对外交往的总体战略中培育成长空间

  人民网:从2008年春节启动“亲情中华”算起,到今年3月,活动已经整整开展了3年,目前看取得的阶段性成果是十分丰富的,能谈谈未来的打算吗?

  乔卫:我们2007年底决定立项的时候确定的是“3年100场”的演出目标,三年过去了,截止目前,全国侨联系统共组派艺术团60余个,累计在全球五大洲的40余个国家和地区开展慰问演出350余场。党和国家领导人曾多次做出批示和指示,要求切实做好“亲情中华”海外慰问演出行动,要办成有实效受欢迎的品牌活动。

  能开创今天的局面,对一个没有公权力、缺少资金、缺少资源的人民团体来讲,十分不易。所以我们首先是应当倍加珍惜当前的成果。正如你所说,即便我们演出的场次达到原先预计的3倍以上,但也只能算取得阶段性的成果。受人力、物力、财力等因素所限,我们的工作还远远没有满足世界各地侨胞的需求。

  如果说谈到未来的打算,我个人认为首先是认识要上高度。若只是把“亲情中华”活动作为一个演出项目、一个联谊项目来抓是远远不够的。它是一项有着巨大的现实需求、发展空间和潜在战略意义的系统工程,一定要与国家对外交往的战略大局相结合,要与中华优秀文化“走出去”相结合,要与提高国家软实力相结合。

  从实际工作来讲,就是要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扩大规模、扩大影响。第一条途径是中国侨联要起到示范作用,带动各省级侨联,甚至地市级侨联参与到“亲情中华”活动的组织和筹办中。我们特意编制了《活动指导手册》、《VIS形象识别规范手册》和《活动应急手册》,使相关工作一目了然,各地方侨联干部能够快速独立组织筹备“亲情中华”活动。

  第二条途径是我们准备在“亲情中华”活动的社会化和市场化工作方面挖掘潜力。虽然之前我们的活动都有社会化和市场化的成分,但面对海外侨胞不断高涨的文化需求,还是显得有些杯水车薪。所以我们计划在社会化和市场化工作方面挖掘潜力,争取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进来,去尝试突破工作中存在的瓶颈,以更加灵活的方式组织活动。比如我们近期就将“亲情中华”活动与一位美国华侨自驾飞机环球飞行的活动结合在一起,还与北京金帆艺术团的青少年中外交流活动结合在一起,优势互补,合作共赢。

  不过在社会化和市场化运作的过程当中,我们也有两条原则必须遵循:一是坚持活动的公益性;二是不能过多地增加侨胞的负担。

  第三条途径是要在海外文艺巡演取得良好品牌效果之后,进一步丰富、完善和拓展活动的内涵,借势开展海外华文教育、侨胞青少年寻根问祖、中华优秀文化主题展览展示等一系列的“亲情中华”主题活动,将“亲情中华”打造成为一个内容丰富、影响力强、可持续发展的文化交流品牌。

  总之,我们将根据世情、国情、侨情的新变化和新需求,把“亲情中华”放在党和政府对外交往的总体战略和思路中,充分发挥侨联非政府组织的优势,培育更大的成长空间,不失时机地在重点环节上取得突破,推动全局。

  记者手记:文化“走出去” 细节是关键

  伴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中国与世界的联系越来越广泛,越来越深刻。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国如何适应世界、世界如何适应中国的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也正是我国近些年高度重视对外交流、对外传播的主要原因。

  对外交流、对外传播工作能否有效的关键在于我们的交流方式、表达方式能否与国外民众的习惯相匹配。以“亲情中华”为代表的海外文艺巡演模式,以侨为桥,真正走入海外民间,在欢乐、喜庆、热闹的氛围中,用文化和艺术表达我们的友善,以较少的投入较好地实现了加强沟通、增进了解的效果,不失为我国对外交流、对外传播工作的一个优秀范本。

  更难得的是,在记者专访的两个多小时中,乔卫讲谈得最有兴致的不是那些铿锵有力的豪言壮语,而是他和他的同事们在举办活动的过程中,亲眼所见、亲耳所闻的一个个真实而生动,包含着亲情与友谊的小故事、小片段、小细节:那些重新拾回“人民演员”感觉的“大腕”明星,那些比正式演出时间还长的联欢活动,那些出钱出力却把主桌席位让与长者的新华侨,那些一个城市停留绝不超过三天的“硬杠杠”……

  正是这些小故事、小片段、小细节,让记者明白了“亲情中华”能够始终保持真挚、朴实、亲近的整体氛围,能够得到侨胞的欢迎和外国民众的认可的真正原因。

  而乔卫生动的讲述,更让记者感受到,他和他的同事们已经超越了普通工作的范畴,将一种真挚的个人感情,或者说是强烈的事业心,融入到了“亲情中华”活动的成长中。在此,记者也衷心祝愿“亲情中华”未来能够在我国对外交往的大战略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祝愿乔卫和他的同事们所致力的事业取得更大的成功。

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


上一篇:当前中国的贫富格局
下一篇:河北山东专捅女青年案告破 嫌犯称只为寻刺激

[声明] 加拿大华人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加拿大华人网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联系我们。

网站完整版 | 广告服务 | 网站声明 | 网站留言 | 联系我们 | RSS
Copyright © 2000-2015 加拿大华人网 SinoCa.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