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最胆大的少将徐介藩 敢娶林彪的前妻张梅 |
www.sinoca.com 2011-03-24 |
1943 年5月15日,共产国际执委主席团做出了解散共产国际的决定,考虑到徐介藩是中国人,苏联方面把他调入苏联共产党(联共)中央联络部国际部某秘密机关工作,先后担任中国问题参谋和主任参谋。在此期间,徐介藩参加了苏联莫斯科国防工程建设,多次参加义务劳动,先后被授予“保卫莫斯科奖章”和“卫国战争纪念章”。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在硝烟和烽火中结束了。战后,苏联人民齐心协力医治战争创伤,致力于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而徐介藩自己的祖国,则由于国民党反动派顽固坚持反共独裁的立场,再次爆发了内战,身在苏联的徐介藩决定回国投身到轰轰烈烈的人民解放战争中去,和战友们一起为中国革命的最后胜利并肩作战。
1948 年3月,徐介藩回国的申请经苏联共产党(联共)中央审核,获得批准,他偕同夫人马尔多夫斯卡和3个女儿回到阔别20余年的祖国。徐介藩回国后,留在哈尔滨等待分配工作。中共东北局的领导同志考虑到他俄文方面的特长,决定安排他到中共中央东北局编译局工作,出任《毛泽东选集》俄文总编辑,同时转为中共党员,证明人为李立三。由于徐介藩在黄埔军校时期的入党介绍人和证明人许继慎早已牺牲,考虑到徐介藩的实际情况,组织上决定他的党龄从1926年2月在广东航空学校时期算起。
东北全境解放后,徐介藩于1949年2月调任中长铁路驻沈阳办事处副处长,并且兼任中共东北局直属党委委员、副书记,不久又担任书记。
1949 年6月,中共中央决定由刘少奇率领包括高岗、王稼祥在内的中共中央代表团赴苏联进行友好访问,这是新中国成立前夕我党的一次重要出访,有着重大的历史意义。考虑到徐介藩长期在苏联工作和生活,熟悉俄语和苏联的情况,中央调他和师哲、戈宝权、邓力群一同前往苏联。访问结束后,徐介藩随王稼祥留在莫斯科,一方面接收国民党政府驻苏联大使馆,另一方面筹备新中国的大使馆。
1949 年10月2日,苏联宣布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中苏两国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徐介藩被任命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驻苏联大使馆一级参赞。此时,徐介藩尚拥有中苏两国国籍,他认为自己本来就是中国人,现在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外交官,所以不能拥有双重国籍,就办理了退出苏联国籍的法律手续。
1949 年底至1950年初,毛泽东第一次赴苏联进行访问,并且与苏联最高领导人斯大林进行了会谈。在《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之前,毛泽东和斯大林由于意思表达在双方之间产生误会等原因,发生了不快。面对苏联方面事先草拟的一份协议,毛泽东严肃地指出:"他们拿的那个草案对我们无效",他提议讨论充实文本内容,并且译成俄文。作为毛泽东身边少数几个精通俄文的官员,徐介藩和伍修权、师哲、戈宝权四人全程参与了这次讨论,以最快的速度将毛泽东、周恩来、李富春等中央领导同志的讨论文本翻译成俄文,最后由徐介藩打印出来,为《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顺利签署做出了重要贡献。
1950年2月,徐介藩患难与共的苏联妻子马尔多夫斯卡因患癌症,医治无效而逝世,徐介藩万分悲痛。为了国家的工作,徐介藩忍痛把自己的3个女儿托付给马尔多夫斯卡的母亲抚养。6月,根据中苏双方达成的协议,我国在苏联赤塔设立领事馆,党中央派徐介藩前往赤塔筹建中国总领事馆,出任总领事兼党支部书记。但是徐介藩在赤塔工作得并不很顺利。因为当时苏联方面依旧按照传统思维,把一切外交人员当作外国的情报人员一样,处处防备,特别是当他们得知徐介藩曾长期在苏联学习和工作后,克格勃的人更是对他"特别照顾",对他的活动处处设限,所以徐介藩在赤塔工作一段时间后,就不愿意返任了。
朝鲜战争爆发以后,由于朝鲜人民军中有苏联顾问,所以毛岸英随彭德怀司令员入朝担任翻译,协调与苏军顾问的工作。毛岸英牺牲后,继任的翻译水平有限,导致双方经常发生误会和争执,彭德怀多次向军委建议给他派一位得力的俄语翻译。经过周恩来的物色,徐介藩于1951年4月从外交系统调到朝鲜前线,出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部办公室主任兼翻译,积极协助彭德怀处理日常军务,并参加了开城谈判,还获得过朝鲜方面颁发的二级自由独立勋章。平时很少夸人的彭德怀对徐介藩这位翻译非常满意,他说:各方面由于翻译误差而出现意见分歧、发生争执的现象大大减少了!
1952年11月,徐介藩被黄埔学长、志愿军原副司令员陈赓选中招回国内,赴哈尔滨协助陈赓筹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在陈赓看来,徐介藩是个留学苏联的空军专家,所以,一开始就要他担任空军工程系主任。这时,由周恩来亲自批准回国的唐铎也分配到哈军工工作。考虑到唐铎在苏联空军服役近30年,又是航空兵器专家,陈赓权衡再三,亲自找徐介藩做思想工作,调整他和唐铎的工作岗位。徐介藩坚决服从了组织上的安排,调任装甲工程系任主任。在军事工程学院创院的艰难时期,徐介藩始终保持着一位共产党员艰苦奋斗、严于律己的作风,拒绝搬进为他准备的高档楼房,坚持住在两间仅24平方米没有供暖设备的背阴平房里。为了培养装甲兵工程技术干部,徐介藩制定了严格管理、从严治教的方针,提倡理论和实践并重,技术学习和战术学习并重。不久,为了发挥徐介藩在航空方面的特长,中央军委决定调他出任北京航空学院院长,但是他已决心将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了装甲工程系的工作当中,于是婉言谢绝了组织上的安排。
1955年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首次实行军衔制度。虽然徐介藩长期在苏联工作,但他是大革命时期的老党员,资历深,所以他的军衔经过陈赓的亲自评定,拟授少将军衔。方案报上去以后,由于全军当时符合授少将军衔条件的人很多,而最终的名额只有800多名,所以徐介藩最后只被授予了装甲兵大校军衔。不少人认为像徐介藩这样的黄埔三期的老革命,仅仅授予大校军衔实在是委屈他了。但是徐介藩并不在乎这些,他觉得自己旅居苏联20多年,为祖国为人民做的事情实在是太少了,军衔高点低点都无所谓,关键是勤勤恳恳的为党和人民再立新功!
1956年,徐介藩与林彪的前妻、曾经旅居苏联的张梅结为伉俪,他们之间相敬如宾,即使对林彪的女儿林小琳,徐介藩也是视如己出,关怀备至。
人物介绍
徐介藩(1901-1983)原名徐齐邦。安徽省固镇县人。一九二三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一九二五年入黄埔军校第3期步科学习,黄埔军校毕业后转入广州航空学校学习。一九二六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赴苏联入列宁格勒红军航空学校学习,一九二八年转入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学习,曾在共产国际东方部工作。1931年参加苏联红军,担任过作战参谋、科长,参加了苏联卫国战争。
一九四八年回国,任中共中央东北局编辑局俄文编辑,中长铁路驻沈阳办事处副处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驻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大使馆参赞。赤塔总领事馆总领事。1952年参加抗美援朝作战,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部办公室主任。志愿军的代司令员是陈赓,两人都是黄埔出身,陈赓了解徐介藩的资历,知道他是留苏专家,因此当陈赓回国创办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时,徐介藩也随同前往,出任哈军工装甲兵工程系主任。徐介藩生性耿直。1958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要求克服教育中的右倾思想和教条主义思想。总政治部主任谭政大将到哈军工视察,时逢哈军工开党代会,谭政在主席团会议上做结论,认为哈军工的教育计划基本上是错误的,当时无人敢提反对意见,徐介藩在会议上和这位总政治部主任、党中央书记处书记争论起来,认为哈军工成绩卓着,在全国教育界占有地位,不容否定。争论到最后,谭政大将和徐介藩大校都拍了桌子。1961年,以哈军工装甲兵工程系为基础,在西安扩建装甲兵工程学院,徐介藩任副院长。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四、五届全国委员会特邀委员。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1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二级自由独立勋章。1983年4月16日因病逝世,终年82岁。夫人张梅。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
|
|
|
[声明] 加拿大华人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加拿大华人网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联系我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