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被人们称为“地球之肾”:湿地覆盖地球表面仅6%,却为地球上20%的已知物种提供了生存环境,也正是因为这样的原因,湿地也给人类和陆地上的其他动物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物质能源;联合国环境署2002年的权威研究数据显示,1公顷湿地生态系统每年创造的价值高达1.4万美元,是热带雨林的7倍,是农田生态系统的160倍。而最新的湿地现状调查显示,中国湿地破坏严重,已经面临绝境。
中国湿地破坏现状
湿地,国际通常的定义是指适宜野生动植物生存、具有调节生态环境功能的常年或季节性积水地带和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海域,包括沼泽、湖泊、河流、滨海等自然湿地,以及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栖息或重点野生植物原生分布的人工湿地。
作为敦煌的最后一道绿色屏障,西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66万公顷的区域中目前仅存11.35万公顷湿地,且因水资源匮乏还在逐年萎缩,就在另一边,库木塔格沙漠正以每年4米的速度向这块湿地逼近;位于甘肃省甘南州玛曲县的高寒沼泽湿地,是黄河的天然蓄水池,目前玛曲县沙化面积已达80万亩,并以每年 3.1%的速度递增,黄河沿岸已形成220公里的沙化带。从上世纪50年代以来,全国湿地开垦面积达1000万公顷,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以及江淮平原、成都平原,大量的水稻田变成了城市、高速公路;东北大量的湿地被开垦,变成了耕地。
中国湿地破坏原因
湿地破坏的主要直接原因是基础设施建设、土地开垦、引水、富营养化、污染、过度捕捞、过度利用以及外来物种的引入,主要间接原因是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加快。这并非问题的全部,更为根本性的原因当是,湿地保护缺乏立法和制度上的保障。
曾经的三江湿地(资料图)。
现在的三江湿地,退化非常严重。(2010年资料图)
很多地方直接把海边的小山或者高地炸平,然后将土石填到前面向海洋过渡的滩涂湿地上
农民造田耕地:仅浙江4年就造田57万亩
早在2005年,佳木斯市审计局在进行林业专项资金审计时发现非法开垦湿地4047公顷。以浙江为例,根据《浙江省滩涂围垦管理条例》,滩涂的宜农宜建开发被明确鼓励。在2010年初浙江省围垦工作会议上,当地官方这样总结:“围垦的贡献在浙江是可歌可泣的。仅‘十一五’以来的4年,我省就圈围了47万亩……”事实上福建、江苏等都有这样的规定。有时甚至规定开垦一亩滩涂给予高达6000元的补助。很多地方直接把海边的小山或者高地炸平,然后将土石填到前面向海洋过渡的滩涂湿地上,导致漫长的海岸线上很多宽阔的滩涂湿地永久性地消失。
渔民过度捕捞渔:灭绝性捕捞加速滩涂生态退化
国家林业局的调查表明我国323处受监测的重要湿地中40.7%的湖泊、26.4%的海岸湿地和19.8%的沼泽受到过度捕捞的威胁。很多内陆湖泊型湿地都分块承包给了周围的农民,但是很多承包人在捕捞时大鱼小鱼一律都不放过,因为大量的小鱼小虾都被用做养貂、养貉的饲料。现在很多渔民的船越造越大渔网越来越密,将海岸滩涂相连的很多近海鱼虾都打得干干净净,因此这种破坏性的捕捞几乎是给它们带来了灭顶之灾。
养殖污染破坏:养海参用抗生素毒害其他海生物
由于沿海淡水严重缺乏,滩涂改造成耕地成本高且效益低,滩涂成为人工养殖海参的最佳场所。由于国内海参需求旺盛,在渤海湾和黄海中国海岸线北部大量养殖海参。有数据显示2010年对渤海湾一段40多公里的海岸线进行海参养殖的样本调查结果显示,这段海岸线上就有1010个海参养殖场,平均每个养殖场的面积都在70亩上下。而海参养殖从幼苗开始到出产一直都需要用药,对近海生态的破坏尤为严重,它排放的污染物几乎是虾类贝类等物的数十倍,另外也把贝类等大量其他的海上生物杀死。
法律和管理缺陷:两者都存在空白和漏洞
从2007年开始,国家林业局正式组建了湿地保护管理中心还成立了由国家林业局、外交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等16个部门组成的中国履行《湿地公约》国家委员会。另外近些年来,各省、自治区的林业部还出台了地方湿地保护条例,但是在管理和法律方面依旧存在空白和漏洞。比如目前我国湿地的主管部门是林业部,但是大量的滨海滩涂湿地却依旧归海洋部门管理,目前林业部门根本就插不上手。在一些内陆省份,林业部门插手湿地管理也常常受到农业、环保、渔政等部门的非议和责难。
破坏后果
湿地是地球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生产力最高的自然生态系统之一,被誉为“物种基因库”。据估计,全球40%以上的物种生活在淡水湿地中。在我国3620万公顷自然湿地中,生存着高等植物2276种、兽类31种、鸟类271种、爬行类122种、两栖类300种、鱼类1000多种;同时湿地还是碳封存的容器,固封了1/3陆地的碳,因此一旦退化将会引发一系列的生态灾难。
2011年,是《湿地公约》签署40周年。2月2日,即将迎来第15个“世界湿地日”。
海洋生态学家发现,渤海的生物种类正在大幅度减少跟湿地退化有关。
湿地锐减危及鸟类生存:候鸟将失去暂居地
有些水鸟的繁殖或者栖息地十分有限,比如丹顶鹤,它的繁殖地主要在黑龙江三江平原的沼泽地或者芦苇地里面,要是这些地方遭到严重破坏,它们就会迎来厄运。由于路途遥远,对于多数水鸟而言,直接飞越太平洋根本不可能,因此中国漫长的海岸线滩涂湿地成了它们重要的中间停歇地。沈阳理工大学生态环境研究室主任、著名鸟类与生态摄影师周海翔说,鹬类水鸟基本都不会游泳,只能在滩涂湿地上寻找食物,如果这些滩涂湿地普遍遭到破坏,缺少食物,这些鹬类水鸟的正常迁徙就会出现很大的问题。
湿地退化影响湖海生物:鱼类从63种减到20多种
海洋生态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唐启升研究发现,这些年来渤海的生物种类正在大幅度减少,鱼类已经从1983年的63种减少到了目前的不足30种,而且,生物群也开始出现小型化、低龄化的趋势。近些年来在整个渤海湾已经很难形成像样的虾汛和鱼汛,多个鱼类已经濒临灭绝,渤海的渔业资源开始面临最为严重的危机。新疆乌伦古河的滩涂上个世纪60年代初至70年代,平均年产鱼2692吨。到上世纪80年代中期,乌伦古湖水面下降了5.1米,面积缩小了83.5平方公里。过度捕捞导致湖区鱼类锐减。
湿地退化释放温室气体:陆地1/3的碳或被释放
在地球上,湿地与海洋、森林一起并称为地球的三大生态系统。由于湿地面积减少和功能下降,一些内陆湿地丧失了淡水存蓄、调洪蓄洪的功能,加剧了水资源危机并增加了洪水灾害风险。此外,湿地是地球上的碳汇中心,湿地占陆地面积的6%,却固定了1/3的碳元素。另一方面,湿地中由腐烂的植物产生的二氧化碳、甲烷的含量较高。随着湿地被破坏、急剧退化,泥土罅隙中储藏的温室气体“逃逸”出来,地球变暖的速度将加快。例如红树林等湿地的消失,可能进一步促进气候变暖,如此形成恶性循环。
2011年,是《湿地公约》签署40周年。2月2日,即将迎来第15个“世界湿地日”。世界各国都在以各种方式唤起人们对湿地这一具有强大生态功能的生态系统的关注和保护。世界上的一些湿地大国已制定了专门的“湿地”法规和专门的湿地保护政策,例如韩国、美国、瑞士等。中国必须要谨慎对待“地球之肾”,否则湿地将成为一系列生态问题的导火索。
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